作者:王嬿婷
新加坡研发可持续监测伤口出血状况的轻便型智能渗血监测器,以防止失血过多情况。仪器分别在2018年5月与去年10月获得新加坡和美国专利,目标是希望在一年内推出市场。
樟宜综合医院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携手研发的小型渗血监测器,只要把直径45毫米、厚度15毫米的监测器安置在已包扎好的伤口上,当伤口渗出1毫升的血,仪器内的感应器就会启动并响起警报,通知护士检查伤口,避免失血情况发生。
樟宜综合医院肾内科主任及高级顾问医生蒋昌殷副教授指出,全球的术后出血率在6.3%,虽然罕见,但若没及时处理,出血情况加剧,失血过多可导致低血压,甚至死亡。
樟宜综合医院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携手研发的小型渗血监测器。(白艳琳摄)
这个名为智能渗血监测器(Blood WArning Technology with Continuous Haemoglobin,简称BWATCH)的仪器,主要针对进行侵入性医疗程序、出血风险较高的病患。
蒋昌殷透露,研发过程在2013年展开,经百多个测试后,监测器证实能探出全部的出血案例。
能准确分辨血与汗等体液樟宜综合医院也在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进行临床试验,把仪器安置在250名洗肾病患置入导管的身体部位,监测至少六小时后,确认仪器能探出全部36起出血案例。
只要把直径45毫米、厚度15毫米的监测器安置在已包扎好的伤口上,当伤口渗出1毫升的血。(白艳琳摄)
监测器主要利用血红蛋白的吸光功能及电容式水分(capacitive moisture)感应探出伤口出血。
电容式水分感应负责测出流体,才启动监测器内的光源。由于血红蛋白能明确吸收525纳米波长光,监测器在发光后,若没感应到应被反射回的525纳米光波,就会响起警报。监测器因此能准确分辨出血与汗等其他体液。
目前洗肾病患进行导管置入术后,护士必须每15分钟至1小时内查看病患的伤口,尽管如此,还是有可能会出现出血情况。
蒋昌殷说:“监测器通过持续观察,除了提高病患安全,也能减少人力需求,即便护士执行其他任务,也不会忽略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