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10月21日,福建同安人,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慈善家和革命家。身为华侨领袖,他与东南亚华侨一起,为抗清革命、北伐、抗日战争等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陈嘉庚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新加坡、香港、广州、厦门、以及其他很多奖学金和学校都是陈嘉庚捐献的,例如,厦门大学(包括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个人创业经历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兴泉永道泉州府同安县,父亲陈杞柏早年下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陈嘉庚17岁时,在父亲的新加坡店里学习经营管理,20岁回福建完婚,在家乡读书一年后,22岁时再次回新加坡管理父亲的米店。1905年春季,由于米店歇业,31岁的陈嘉庚便开始自立门户走上了创业之路。首先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黄梨罐头),后又继承父亲的“日新公司”(黄梨罐头),仅经营三个月便获利丰厚。在同一年的夏天,陈嘉庚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不久看到其他华侨在橡胶业上取得成功,便又开始经营橡胶种植业。
1910年代,陈嘉庚与华侨企业家余东旋大力发展橡胶事业,成为当时马来亚最富有的两位华侨。到1925年时,陈嘉庚已拥有1万5千英亩的橡胶园,是当地华侨中最大的树胶种植者之一。同时,他也开设了橡胶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产品;同时经营黄梨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皮革等各类产业,销售市场遍布东南亚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厦门、广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陈嘉庚的事业进入鼎盛时期,雇用员工数万人,经济势力已经称霸东南亚。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因美国汽车业减产,日趋饱和的橡胶业也受到严重打击,不少橡胶业华商接连破产;当时陈嘉庚的橡胶业面临日本和东南亚当地橡胶业的同时竞争,公司欠下债务,最后资不抵债。1934年,陈嘉庚的商业帝国也全面清盘。
支持教育
虽然陈嘉庚是称霸南洋的实业家,但个人生活十分简朴。不过,对于教育的支持非常热心。1913年,他在家乡创办了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并附设小学和幼儿园。后来又在厦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等各类学校。同时,他还支持设立科学馆、图书馆和医院等。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便决定投资1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他一人承担了所有办学费用,包括300万元的经营费用,分12年支付。对于厦门大学的付出,远不止资金支持这些,他四处奔走,聘请校长、教员,参与校舍的选址、设计和施工,使得厦门大学成为当时中国知名的大学高校。厦门另一所集美大学,亦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发展而成。
在新加坡,陈嘉庚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现为新加坡华侨中学,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也是新加坡第一所华文中学。1941年,陈嘉庚创办了南侨师范学校,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接连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女子中学校(现为南侨中学)、光华学校、爱同学校等学校。
投身政治
陈嘉庚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当时的中国革命活动。他结识了孙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福建,稳定了当地局势。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仅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的4年半,南洋华侨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力量。
MTExLjY1LjU4LjEwNw==
1941年,日军占领新加坡,陈嘉庚被迫辗转到印尼等地避难,由于得到华侨的掩护,得以安全地度过3年多恐怖时期。在此期间,陈嘉庚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记忆力,详尽地在《南侨回忆录》一书中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0年,陈嘉庚回中国定居。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最后
陈嘉庚先生作为南洋华侨的杰出代表,为祖国的抗战、教育、政治和慈善等事业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作为晚辈的我们,能了解和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华侨人物,于公于私,对于个人和团体,都是是极大的感动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