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无论是新加坡国内还是海外,似乎都不那么太平。
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国外的务工人员以及留学生来说,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在跟他们过不去。出国难回国更难、天价机票漫天飞、入境政策天天变...
大多数在中国国内的人,不过是通过社交媒体来“见证历史”,而在海外的我们,却是真真切切地在“亲历历史”。
尚未退散的疫情还在笼罩着新加坡。迷雾之下,却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陷阱...
前晚,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再次推文提醒在新同胞:
"新年伊始,使馆又接报数名在新中国公民遭遇电信诈骗,损失超过200万人民币,受害者多为刚从国内来新的留学生和务工人员。"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又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它拥有廉洁公正的政府,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亚洲第一的教育水平,美好怡人的绿化设施,方便的公共配套服务……
它是全世界千千万万人梦寐以求的居住地,吸引了万千同胞前来追梦,网红Nas甚至称它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国家!
然而,自疫情以来,这里的诈骗案件却有增无减……
据联合早报报道,仅仅在今年2月的一次执法行动中,就有145名男子和71名女子因涉嫌诈骗或充当钱骡被警方调查。
在上述467起诈骗案中,主要涉及互联网爱情骗局、电子商务诈骗、冒充中国官员骗局、充值援交骗局、以及贷款骗局等,受害人损失金额超过348万新币。
这些案件的背后,不仅是受害人财务和心理的双重打击。更暴露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个人信息安全。
你甚至想像不到,你的个人信息有多便宜!
在暗网,受害者信用卡的信息一览无余,信用卡的账户信息(带有CVV号码)仅售不到10新币,你的IC号码甚至只值2新币。
一旦身份信息被泄露,就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来进行冒用或者二次诈骗。轻则不断接到骚扰电话,重则利用你的信息去欺骗甚至伤害你身边的人。
01. 新加坡疫情期间的各种骗局
去年开始,新加坡疫情期间的网络诈骗案有增无减。其中“中招率”最高的手段是商业电子邮件诈骗。
骗子往往会冒充受害人熟悉的银行、政府机关或公司,利用遭破解的电子邮件账户或使用以假乱真的伪造电子邮件地址,打着向商业伙伴或职员支付薪资等幌子发送指示,发布以假乱真的电邮或简讯,诱骗受害人点击连结。
各大银行、全国职工总会NTUC、新邮政SingPost、星和Starhub、NetFlix和Paypal等公司都是骗子实施诈骗的首选“幌子”,因为这些公司的用户使用率和信赖度都很高。
诈骗的邮件内容通常包括虚假优惠、支付邮寄费用的要求、要受害人认证账户详情,或是提供个人信息来获得退款或折扣。
受害人一旦点击连结,便会被转接到假网站,同时被要求提供信用卡资料和一次性密码等个人资料,骗子随后使用这些资料进行未经授权的交易。
这些假网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钓鱼(Phishing)网站。
根据新加坡警方发布的数据,疫情期间钓鱼诈骗案激增:仅前半年,其数量就从去年同期的9起增加至266起。
受害人往往在按要求操作后,才会发现发件人使用了遭破解,或以假乱真的虚假电子邮件地址。与真正的电子邮件地址相比,伪造的电子邮件地址中通常有个别字符拼写不正确,若不仔细观察难以辨识是否为真实电子邮件地址。
然而这个时候,骗子大多数已经得手了。
02. 为什么骗子会找上你?
网上购物、聊天、发邮件、打印复印材料等行为会不经意“出卖”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而这些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就会被诈骗分子盯上并造成严重损失。
1、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
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登录的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要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提醒:在登录购物网站时要核实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审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连结,以防是钓鱼网站。
2、妥善处置快递单、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
快递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经意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提醒:对于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好。
3、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证明人(甚至还有学校证明人)、甚至身份证号。
提醒: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FIN或者IC号等。
4、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提醒: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总的来说,预防诈骗谨记以下几点:
• 谨慎审视支付方式
• 挂断由机器拨打的语言电话
• 对于免费试用优惠保持警惕
• 不轻信电话显示的来电人信息
• 不要替他人存入支票再电汇返款
涉及到钱财时,一定要谨慎,拿出sale时算discount的心思,实在抓不定主意的话可以问朋友意见。
还有一点是,因为疫情期间的情况比较特殊。各种各样的事情接踵而至,打得各国留学生及海外务工人员措手不及。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同胞担心抢不抢得到机票、担心能不能平安回国、担心能不能找到工作/会不会失业... 各种各样的担心,在无形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压力。削弱了心理设防,也放松了警惕,给不少别有用心的诈骗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果有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大家要适度排遣,不要一股脑地窝在心里面。可以向身边的朋友、家人倾诉,学会合理释压,才能越战越强,越战越勇。
附: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提示
一、国内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不会以任何理由在电话中、网络上索要钱财或个人信息。如接到此类电话,应立即挂断或通过可信渠道向使馆、国内警方或新加坡警方等机构核实。
二、来自外国的电话号码前会显示“+”的符号,但本地电话则不会显示该符号,如在新加坡境内接到国家代码电话号码前缀显示“+65”的本地电话,应不接听或立即挂断。
三、不要在电话里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遇事不要惊慌,要多和家人或朋友进行商量。切勿听从陌生人以任何理由“不与家人和朋友联系”的要求,要稳妥通过其他可信渠道核实有关情况后再做处理。
新加坡报警电话:999
新加坡反电信诈骗热线电话:1800-7226688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紧急求助电话:+65-64750165(24小时),+65-81296456(疫情期间临时领保专线,工作日上午08:30-12:00,下午14: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