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NTU NBS)副教授乔治·克里斯托普洛斯(Georgios Christopoulos)和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诗瓦蒂·莎玛(SwatiSharma)去年底于《能源研究与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他们联合进行关于新加坡人环保意识研究结果。
Georgios Christopoulos(左) 和 Swati Sharma
来源:NTU官网
八成受访者愿意努力更多
已发表文章,来源: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
共有520名居住在本地的新加坡人参与这项研究,其中87%是有房人士。
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愿意为了对抗气候变化作出更多努力,超过90%的受访者已尝试节约用水,近80%的受访者避免浪费食物,还有91%的受访者有节约用电的习惯。
EV充电桩,来源:ST
研究结果显示,新加坡人极度支持在工业、车辆和家具使用清洁能源,并认为太阳能是最可行的清洁能源。同时,新加坡人也认为减少废物和减少使用塑料、改善回收,以及吃素食,都有助降低碳排放,集体迈向低碳生活。
富同理心者更愿环保
克里斯托普洛斯副教授受访时指出,富有同理心(empathy)的受访者更可能采取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而这类群体爱护环境的可能性比没有同理心的群体高出超过五倍。
研究团队在进行研究时,请受访者做与同理心有关的问卷,题目包括是否容易心软、看到别人被欺负会否想保护对方等。受访者作答时使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为依据。
来源:sbzd.com
克里斯托普洛斯副教授解释:“富有同理心的群体不仅会为为他们较亲近的人,如同事、家人等着想,也更能在做决定时,考虑到国家、其他家庭、生活环境等他们较亲近社交圈以外的其他大环境因素。”
他还表示,如果这组人认为调低冷气温度将对新加坡的整体环境造成影响,那他们会选择将冷气调至较高,但没那么舒适的温度,以减轻开冷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莎玛也指出,他们能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富同理心;越有同理心,就越有可能采取更有利于社会大众的做法,为建设更具韧性和永续的新加坡尽一分力。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这项研究的相关性在于,新加坡最近启动了《 2030年绿色计划》,这是一项政府整体举措,旨在推动该国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MS
不少新加坡人呼吁全岛碳排放在2030年前提前达峰,并在2050年前实现零排放,新加坡经济也要进行深层转型,让新加坡能抓紧环保事业如废物处理和碳交易等商机,保持竞争力。
参考资料:
1. NTU Singapore study finds link between empathy and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NTU Media Release;
2. The NTU research paper titled "Caring for you vs. caring for the planet: Empathic concern and emotions associated with energy-saving preferences in Singapore", is published in 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 25 December 2020. DOI 10.1016/ j.erss.2020.10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