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之后,新加坡从英国人的手中获得了独立。但是新加坡是弹丸之地,不仅人口多而且资源贫乏,所以不管是生活还是就业都很困难。于是新加坡便以加入马来西亚的方法,借马来西亚的丰富资源来摆脱自身的困境。但马来西亚政府却嫌弃新加坡的华人太多,害怕新加坡的加入会改变国内马来族居多的人口状况。于是在1965年,马来西亚联邦政府通过修改宪法的方式,又将新加坡给踢了出去。
就这样,原先加入了马来西亚的新加坡被迫独立了,但更坏的消息还在后面,原先在新加坡驻扎的几万英军要全部撤退回国了(二战结束后,英国并未在这一地区撤军)。为什么这是一个坏消息呢?因为当时新加坡有大量人口直接或间接服务于这几万英军,这些英军一旦撤退,新加坡必然会有大量的人口失业。这对于刚刚被马来西亚开除的新加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新加坡与印度关系恶化几乎就在英军撤退的同时,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便急匆匆地访问印度。他向印度领导人表示,欢迎印度向新加坡派遣驻军,这样既可以保护新加坡的安全,又可以促进新加坡的就业。但很可惜的是,李光耀的设想最后并没有成功。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那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因为当时印度的死敌巴基斯坦加入了东南亚条约组织,而这个组织又是美国人一手建立的。但当时印度并不希望美国干涉亚洲事务,偏偏新加坡又与美国走得很近。于是在这一连串的关系之下,印度对新加坡并没有什么好感。
当然,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其实印度一直想在南亚地区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但是美国也想这么做,所以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并不那么和谐。为了抵制美国在南亚扩张影响,印度这一段时间都与苏联打得火热。而此时的新加坡已经靠着美国人的投资经济飞速发展,所以它在政治上也紧紧抱着美国的大腿。一面是讨厌美国的印度,一面是追随美国的新加坡,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是在冷战结束之前,差点就到了崩溃绝交的边缘。
但是谁能想到的是,冷战刚刚结束没有多久之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又火速回温,并且一直称兄道弟到今天。
冷战结束之后,印度国力不断发展,它开始寻求在东南亚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而此时的新加坡虽然经济上已经非常发达,但毕竟是一个小国,所以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有限。因此新加坡便想加强与印度的联系,以此来扩大自己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于是在这两种情况之下,印度与新加坡双方一拍即合,两国开始了许多领域的合作。
新加坡明白印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如果要加大这个大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光是让印度的力量进入新加坡本国是不够的,新加坡需要的是让印度的力量进入整个东南亚。于是在新加坡的促成之下,1995年,印度与东南亚国协成为全面合作对话伙伴。2003年,印度又和东盟签订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此之前,中国也和东盟签订过这个协议。这也就是说,在新加坡的促成之下,印度对东盟的影响力开始直追中国。
印度的发展
三、新加坡与印度的经济合作印度拥有超过10亿的人口,这对新加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新加坡非常富裕,这对印度来说又是一个吸引投资的绝好目标。于是两国在这种双向吸引之下,开始了频繁且深度的经济合作。
2005年6月,印度与新加坡签订了《全面经济合作协定》。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新加坡与印度双方都大幅度削减对方的进口产品关税。这个协议签订后不久,两个国家也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新加坡与印度的贸易额,在不到8年的时间之内翻了2.5倍。而新加坡对印度的投资,也在3年的时间之内翻了将近40倍,并且一跃成为印度的第二大投资国。
印度的劳动力
四、新加坡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冷战结束之后,由于中国的崛起,东南亚地区原来由美国人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但是新加坡政府显然对美国和中国都不怎么放心,于是它便决定要引入印度的军事影响力进入东南亚,以此来制衡中国和美国。
1993年,新加坡与印度第一次举行联合海军军事演习,他们的士兵能不能打不清楚,但是此后每年两国都会如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2004年,新加坡和印度的共同国防论坛在新加坡召开,论坛召开之后,两国的军事联系又进一步加强了。后来到了2007年,印度竟然允许新加坡的空军使用自己国内的部分军事基地,当然了,新加坡会给印度钱。到了这一步,光说这两个国家仅仅只是喜欢在一起练练兵已经没有人相信了,他们在实质上已经结成了一种军事联盟。至于这个联盟是防著谁的,请大家自己脑补。
印度军演
时间到了2013年6月,新加坡与印度的联合军演已经扩展到了海陆空三军,并且双方的军队高层还不断进行互访,开展各种对话。只能说此时的新加坡和印度,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啊!
莫迪
文史君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用来对照新加坡和印度的国际关系再合适不过了。两国从冷战之前关系一度恶化到要绝交,到后来冷战之后为了彼此的利益,又进行了亲兄弟一般的联合。这真的是证明了,虽然各国的国际关系一直在变,但国际关系变化背后的基本理论却一点也没变。
参考文献毕世鸿:《列国志:新加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阚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