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华语已从家庭环境中淡出,新加坡人的双语优势从何说起

李显龙总理前天(22日)在讲华语运动40周年纪念庆典上说,“我国的双语优势正在相对减弱”。(李显龙面簿)

我们的政治领导人经常对中国的领导和官员说,“我们具有双语的优势”。

不少新加坡人也对此感觉良好,有时还觉得有点骄傲。教育部长王乙康也曾引用数据说明,过去20年来,双语家庭有增长的趋势。

总理和教育部长看法有差距

王乙康去年5月间为首届“早报文学节”主持开幕仪式时引用了最新数据说,教育部对小一新生入学时进行的调查显示,同时使用英语和母语作为沟通语的家庭,从1997年的83%,提升至去年的90%。

教育部长王乙康。(新明日报)

他也引用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能识读双语或更多语言的家庭,也从2010年的70%,增至2015年的73%。他从比较乐观的角度给双语优势作了注解。

然而,李显龙总理前天(22日)在讲华语运动40周年纪念庆典上说,“我国的双语优势正在相对减弱”。

讲华语运动自1979年推出至今已40年。(李显龙面簿)

所谓“相对减弱”似乎还是比较婉转的说法,说白一点就是,新加坡正在失去双语优势。

总理和教育部长的看法有差距,王乙康去年对双语形势的乐观曾在网上引起不同的声音,而李总理这个时候作出警惕之言乃醍醐灌顶,值得各方思考。

总理的看法是基于一项客观环境和一项主观现实。

客观环境是,中国的崛起已成定局,全世界都必须加以适应,学习汉语已经在欧美学校蔚为风气,意味着懂得包括汉语在内的双语人才会越来越多。其实,在欧洲大陆,人们本身就具有多语能力,加上汉语,他们的优势又岂止是双语而已。

主观现实是,教育部今年针对小一新生的家长进行家庭调查显示,71%的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是讲英语。这个数据反映的是一种加速发展的趋势:新加坡华族家庭正在放弃华语作为上下两代或是三代之间的沟通语言。

小朋友学华语。(联合早报)

换言之,家庭作为华语普及化的前线已在崩溃中,大人跟小孩讲华语的家庭今天已快成为异类,父母“公开”跟孩子讲华语可能有一天会引来周围诧异的眼光。这一天会不会到来,就看我们对待这个问题有多认真和严肃。

我们不可否定,对于这种趋势,部分新加坡人并不引以为忧,甚至认为这是朝向一个新加坡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加坡人对“双语优势”有那么在意吗?

总理鼓励新加坡华族把华语融入生活中,保持华语的活力和新加坡的独特之处,这显示,政府对华语作为华族家庭语言这一点希望并没有放弃。

母语从家庭中逐渐淡出的情况也出现在马来族和印度族社群中,跟华族家庭的语言问题类似。如果各族新加坡人的母语集体失去母语的地位,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性也将淡化,到那时新加坡人也就不在意所谓的“双语优势”了。

这一天会到来吗?每年的教育部提供的家庭用语习惯调查数据可以让我们一叶而知秋,各族对自己的母语前途都产生危机感,我们就不敢乐观以待。

语言的社会用途需扩大

王乙康去年的演讲曾经透露,为协助国人提升工作场所的汉语应用水平,我国自2006年和中国教育部属下国家汉办合作,开发了商务汉语考评系统,至去年培训了1万名学员。去年初,精深技能发展局再次和汉办合作,把这个系统升级为国际版,让学员可以考获受到国际认可的证书。

(互联网)

此外,中华总商会商学院和人民协会也有计划,要将母语学习推广到社区,包括在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开办华文培训课程。这类社区母语培训项目,未来也将扩大到翻译和口译领域。

学习语言是一种终身的努力,但社会用途不加以扩大,一个人不论是什么人生阶段上了课之后,由于没多大机会学以致用,便很容易把学来的的东西都还给了老师。政府要鼓励人们把华语融入生活中,不能只靠常年讲华语运动的一两句口号。

我相信政府是有诚意的,但它的诚意要表现出来,至于如何表现诚意,政府应该知道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