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共有,但是唯独富了新加坡一国。但是1965年,新加坡却是以马来西亚国会126票比0票的投票结果,被踢出群,被迫独立的,这是为何?
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管辖,后来鉴于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管辖。
英国政府为了发展新加坡经济,从海外招收了大量劳工,其中从中国招募的劳工比重非常大,而且明清时期大量华人南下在马六甲一带繁衍生息,华人的比例大为以后新加坡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二战结束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地)首先宣告成立。
但是鉴于新加坡的重要地位,英国政府一直拖延,不愿放弃。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总理,但是英国政府仍然控制着新加坡的国防、外交等权力。
此时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还有沙巴和沙捞需要解决,1961年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提出一个想法,想把马来亚、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联合起来组成马来西亚的建国方案。经过谈判四方都同意了,新加坡经过全民投票,同意加入,最终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成立。
但是不到两年的时间,新加坡就被以零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踢出联邦,为何会如此呢?下面从经济和政治方面说一说。
1、经济方面:新加坡国小民少,自然国内市场狭小,而马来西亚其他各州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自然资源丰富,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自然是希望获得其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以及自然资源,实现互补。但是事与愿违,1964年新加坡向联邦上缴的税款从40%提高到了60%,但是即便是这样,联邦政府仍不愿意向新加坡开放沙巴和沙捞越市场,也就是说,马来西亚从一开始就不认同新加坡,从经济上就开始打压。
为什么要这么打压新加坡呢,合作互赢不更好?独立前的马来亚工业落后,主要是种植业经济,而新加坡则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和英属时期打下来的基础大力发展转口贸易,马来亚的大部分进出口货物都是经由新加坡转口的。这样双方应该说相互紧密才对,但是独立后,马来西亚的大宗货物出口却转移到了马来亚的港口,这下双方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
而且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认为新加坡工业发达,一旦向其开放市场,那么马来西亚将成为新加坡的倾销地,加大新加坡与其他各州的经济差距,使其他各州的工业无法发展,于是一直拖延向新加坡开放市场。但是却要对新加坡加税,这谁也不能忍受,分家已是必然。
2、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的分歧是基础,政治方面则是分家的直接原因。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导致马来西亚的华人比例上升到了42%,除去印裔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华人与马来人的人口比例已经相差不多了。那么新加坡的华人领导是非常有可能通过合法的选举手段,控制马来西亚联邦的,这自然让作为马来人政党——巫统(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忌惮,为了不失去权力,那么将新加坡踢出局已经随着1964年马来西亚大选,进入了倒计时。
除此之外,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还提出了一个口号,那就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这让马来亚不能接受,因为当时的马来西亚对马来人给予了很多优待,马来人是一等公民,其他职能是二等。在马来西亚联邦看来,马来西亚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一旦新加坡的领导人上台肯定会剥脱他们的特权,非常害怕。
1964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参加了马来西亚的大选,意图联合马来西亚其他地区的非马来族人,推翻“马来人优先”政策,并且获得了9个国会席位中的1席,引起马来西亚中央政府的强烈反弹。在新加坡看来,新加坡作为联邦组成的四方之一,与其他各邦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巫统看来新加坡不过是一个地方小州,而作为一个州却想通过选举掌控联邦,这决不能容忍。
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在当时的新加坡受国内影响共产主义流行,1964年在新加坡发生的马华冲突都促进了新加坡的分离。
巫统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新加坡问题,减少华人比例,马来西亚总理东姑提出,就是把华裔将新加坡从联邦中踢掉,从此稀释联邦里的华人比例。
1965年8月,巫统利用其在国会中的优势地位,通过了一项紧急宪法修正案。经过投票,最终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踢出了联邦,至于为什么是0票反对,那是因为新加坡的代表没有到场。至此,新马彻底分离。
独立后的新加坡,我们都知道,经过奋斗,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均收入处于世界前列,不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为此后悔呢。
不过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纠缠还没有结束,独立后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关于白礁岛开始了30年的主权之争,我们稍后再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