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铭在今年8月进行第二次的头颅整形手术,目前恢复良好。(图:联合早报)
(新加坡26日讯)何志铭曾精通至少六种语言,包括德文和日文,直到突如其来的中风让他患上失语症。如今简单句子难以完整表达,说话时常“短路”,甚至因理解能力变得较慢,他也不再享受看电影的乐趣。
“若说精神不曾崩溃就是在说谎,但有个乐观的心态极为重要。我常提醒自己,要耐心与勤奋,再小的进步,也是康复的过程。”
何志铭(39岁,信息技术员)与妻子来自印尼勿里洞(Belitung),2008年搬到新加坡,育有两名年龄为13岁和10岁女儿,生活原本很简单。去年3月的某个周五,妻子正准备飞回家乡探亲,何志铭头疼得厉害,但还是去送机。
尽管隔天看了医生且服下止痛药,头痛仍持续到周末。
原本只想在家中睡个午觉,他醒来时却已在医院,原来他昏迷了八天。“我当时还以为自己在香港,神智不清。”
一向不喝酒抽烟的何志铭,因脑血管阻塞导致中风,脑部受损而患上失语症。他起初只能通过简单福建词与妻子沟通,逐渐才恢复部分语言能力。
大概一周后,何志铭从新加坡中央医院转至观明医院,住院长达一个月。
中风使何志铭的右手变得无力,日常琐事像是刷牙或吃饭都须花长时间完成。康复的路途艰难,无奈的他起初心情十分烦躁,难以接受事实。
此外,原本精通至少6种语言,包括中文、英文、日文、德文、福建话与潮州话的他,也得面对说话的压力。
“我常因表达不顺或理解不了其他人而发脾气,与亲朋好友吵架时,就会嫌弃自己有病。尤其当妻子和孩子各自上班或上学,我独自一人在家也会胡思乱想。”
去年5月,言语理疗师介绍他加入非营利失语症组织Aphasia SG的支持小组Chit Chat Cafe,何志铭与其他处境相同的病患交谈后,结交新朋友,心情才变得开朗许多,自信心恢复不少,也不再抗拒分享自身经历。
加入失语症支持小组 与其他病患交流分享何志铭强调,认识其他失语症病患后心情好转,不是因为高兴其他人有同样遇遭,而是终于找到能理解自己心情的人,成为彼此的支柱。
支持小组自2018年11月由一组专业语言理疗师志愿成立,主要为了促进失语症患者之间的交流,在安全的环境下练习言语,他们的看护者之间也能借此机会向彼此学习看护技巧。
鉴于冠病疫情,小组活动必须把每月一次两小时的线下聚会转至线上每月三次的一小时活动,但休闲节目相同,例如何志铭最享受的音乐会和手工艺品制作课程等。
何志铭透露:“听了其他各背景的病患分享让我了解很多,也学会看开和接受。如今我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像他们激励我一样,去激励别人。”
切掉左边头盖骨 两次进行头颅整形手术何志铭今年1月返回工作岗位,忙碌于工作让他恢复中风前的一点常态,也助于和太太负担家庭开销。
不料新加坡在不久后遭受疫情袭击,他被迫自3月起居家办公,每天困在家中,生活节奏慢了不少。
“尤其在家中看新闻报道疫情逐渐恶化,我开始担心病况是否会使我被裁退,之后更是难以找到工作,每天心里忐忑不安,压力非常大。”
因为动了手术,何志铭的左边头盖骨被拿掉,看上去头颅好像被削掉一部分。去年10月,他的首个头颅整形手术(cranioplasty)失败,病况恶化,甚至癫痫发作,医生认为压力可能造成病情加重。
何志铭很庆幸至今能保住饭碗,而且今年8月进行的第二次整形手术的康复情况一切顺利。他想反映,疫情下残障人士面对的压力更大。
“失语症患者和普通人一样,只是说话和思想慢了些,因此我们希望在社会上和一般人一样得到相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