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亲切又陌生

“我们称不上是有修养和文明的社会,但是我们问心无愧地朝着这个理想迈进。”一如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所言,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近代以来由贫瘠渐而富饶,一步一步朝着更为文明的社会、富强的国家走去。

对此新加坡人自然是欢欣鼓舞的,而同样对此报以积极态度的亦不乏中国人,其间便在于中国与新加坡之间藕断丝连的紧密联系。但实质上新加坡人眼中的中国,亲切又陌生,但我们真的不是一家人。

一、中国人眼中的新加坡

在中国人眼中的新加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所不同。

而通俗下的印象往往将新加坡这样界定,作为发达国家的新加坡虽然地理面积狭小但位置极其特殊关键,城市建设以及环境等较好适合旅游。经济上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是凭借着地理优越位置以及科技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人文上,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在此产生交流等等。

诸如上述不难窥见,在中国人的广泛认知当中,新加坡乃是一个集科技、环境等多领域发展于一身的高度发达国家,乃是不可多得的宜居之地。

除却上述通识之外,围绕着新加坡的中国印象实质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其间便在于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人与新加坡人之间的关系。而透过其中,所能够窥见的便是两国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在中国人的眼中,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华人人口占据总人口的一大半,于10年统计数据之中,华人占据新加坡总人口74.2%。

正因华人于其中绝对性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一定程度上将新加坡作为中国的某一分支来看待,其间赋予深情与殷切期望的同时,也希望对方能够同样将自身作为手足兄弟看待。那么新加坡方面如何回应?实质上从新加坡外交政策上便已伤透了心。

近代以来,中美之间的外交政策极大程度的影响着国际格局。往往许多国家尤其亚洲范围内,不得不在亲美与亲中之间有所选择。而作为华人主体国家的新加坡却在中美之间选择了美国,这是令无数中国人为之费解的。

正因外交政策的影响,令无数中国人渐而清楚中国与新加坡虽同为华人国家,却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二、新加坡的外交政策

新加坡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奉行和平、中立以及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它主张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所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然而实质上新加坡也将自己视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盟友。

美国与新加坡于1966年4月4日建交以来,新加坡便非常重视同美国的关系。而美国长期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外资投资国。那么反观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却是相对复杂的,一如上述新加坡人对于中国的亲切又陌生,新加坡围绕着中国的一应外交政策同样如此。

早在冷战时期,新加坡如同多数国家,对于中国执政党缺乏相应了解,因此两国直到1990年10月3日方才建交。此后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一切朝着美好未来稳步发展。

除此之外,1993年两岸历史性的汪辜会谈便是在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从中协调下促就的,针对两岸关系发展,李光耀不遗余力的希望海峡两岸能够和平统一。

经由上述,新加坡虽然将自己视为美国盟友,但对于中国的帮助也是尽心尽力的,从中便能窥见新加坡外交政策的轮廓。

“大国平衡政策”素来是新加坡外交国防政策的核心,其间包括经济与安全领域的“多边卷入”“多边支撑”作为新加坡得以生存的核心。通俗理解之下便是,新加坡于国际之间摇摆不定,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对于中美关系皆予以高度重视。

汪辜会谈

对于一个小国家而言,新加坡的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是他们面临生存与未来的选择。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此是能够理解的,但他们所不能够理解的在于所谓“大国平衡政策”的另一面。

新加坡一向积极呼吁美国能够在东南亚范围保留军事基地以及军事力量,其中针对中国的目的呼之欲出。因为虽然与中国保持着较好的外交关系,但是新加坡方面一如亚洲范围其它小国家一般,对于中国畏之如虎。

那么从外交政策当中便能发现,新加坡政府对于中国整体的复杂,正因有着同为华人互相之间的牵绊,所以希望中国能够拥有更为美好的将来。但是,同为亚洲范围内的国家,作为小国的新加坡也畏惧中国一旦在亚洲一家独大,将会对新加坡国家安全领域造成的冲击。

因此,新加坡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对中关系,不仅仅是政府外交层次,在新加坡人民的眼中中国依旧如此。

三、新加坡人民眼中的中国

政府的一应政策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相关理念向人民传达是必不可少的。而新加坡政府向人民所传达的观念便是,中国是亲切又陌生的存在,而两者间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毫无疑问便是其中的表率与根源。

在新加坡人民当中除却占据绝大多数的华人之外,同样也有着其它种族的人,各自之间“大民族主义”难以融合且易发生冲突。面对这一状况,李光耀提出了“新加坡人”这一概念。李光耀曾在一次国外访谈之中被称为中国人,而他对此予以否决称自己是华人,同时是新加坡人,而并非中国人。

所谓“新加坡人”便是,无论曾经属于任何一个种族,但加入新加坡之后首先要保证自己热爱新加坡这片土地,放下自身的民族情感,追求跨越民族的共同情感。换而言之便是,对于新加坡这个国家的热爱,要超越对于民族的热爱。

实质上这一举措对于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都不陌生,以中国为例当我们想起民族观念之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其次才是细分之下的民族。与此同时,国家观念大于民族观念也是我们脑海之中真实存在的。

因此,李光耀的这一举措对于新加坡发展而言自然是有利的,而与此同时也断绝了新加坡华人对于中国的那一份归属感。也就形成了,现如今新加坡人普遍认为自己虽然是华人,但更是一个新加坡人,与中国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不相同。

首先,华人一称乃是对于自身根源的认同,承认了彼时由中国迁移至新加坡的事实,而这些认同仅仅停留在民族认同的层次。

中国人是指中国政府统辖之内的华人,在中华大地上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新加坡眼中与之对应的便是他们是新加坡人。也就是说,同为华人是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联系,而国家的不同注定了两者根本上的不同。

因此经由国家自上而下对于观念的改变,新加坡人眼中中国的亲切在于同为华人,而陌生便在于国家不同。而中国人往往有着整体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其中也包括著海外华人华裔,所以对于新加坡人常常怀有期待,但实质上同为华人的两者早已有了根本的不同,不仅观念,文化层次依旧如此。

维系中国人的根本并不在于民族观念,而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一如我们他乡遇故知,所谓的故知便是能够一同交谈故乡风土人情的人,互相情感上能够有所共鸣。那么对于中国人而言,传统文化便是如此。

通俗来看一个中国人,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持西方观念在西方长大的中国人,那么两者之间能够产生共鸣的部分仅仅在于同为中华民族。而如果遇到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中国人,其间共鸣程度显然要大于前者,其间便是文化认同的作用。

那么反观中国人与新加坡人之间是不存在文化认同的,因为李光耀为了树立新加坡人的国家观念,完成新加坡内部的民族融合,极大程度的压制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境内的发展。

“新加坡成功的关键是英国人留下的法治制度,而不是什么儒家文化。”面对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李光耀坚定的选择了西方文化,继而在新加坡全方面推行西方教育,引入西方文化以此来削弱国内华人的中国文化。

而曾经位于新加坡,唯一的一座海外中文大学南洋大学也在李光耀的要求下被关闭,直接切断了新加坡华人的华文教育,导致几代人之后彻底断绝了新加坡华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由此无论新加坡眼中的中国,又或中国眼中的新加坡,两者之间客观来看除却系出同源之外,实质上并没有任何的联系。在中国人眼中常将新加坡作为中国的一个分支,而新加坡人眼中一切早已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