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难分难解的血与泪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恐怕我们没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感情像新加坡这样复杂。在新加坡,华人数量超七成,然而在外交活动中,新加坡却偏向欧美国家。

虽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新加坡有时在国际社会的一些行为对国人来讲难以接受,但是无论国际政治因素如何影响,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两国的关系。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因素,使之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经历著难解难分的血泪史。

一、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南部,马六甲海峡是西北宽而东南窄,其西北端较宽有数百千米,而东南端最窄处则仅为37千米,新加坡是马六甲的咽喉,扼守了整个马六甲海峡。

经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由此进入南中国海的油轮数量是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数倍。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当之无愧的“海上十字楼口”,对于东亚国家,尤其是日韩等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讲,马六甲是最主要的能源运输通道,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十分重要,是维系国家安全的"海上生命线"。

因此,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一旦控制了这个关键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商业要素和能源的流动。而石油是为工业之血,任何一个现代失去了石油都会陷入瘫痪。

不仅如此,多条重要航线的经过也使得新加坡发展迅速,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是其经济总量却与马来西亚相当。

马六甲海峡

二、新加坡的历史

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引发了第一次华人的移民高潮。而当时明朝的朝贡体系中包含了当时的东南亚,当地的王国都尊中国为宗主国,十分尊重当地华人,因此当时“下南洋”讨生路的人不在少数,即使后代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也难以杜绝。

在十九世纪,在新加坡殖民统治的英国当局为了发展经济,招募了大量劳工,其中很多劳工都来自中国的广东、福建地区。这些劳工中很多人都留在了当地,因此,当地生活着大量的华人。

1957年,马来半岛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脱离了英国当局的殖民统治,随后马来亚联合邦成立。1961年,经过谈判,马来亚、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同意了东姑提出的四个政治实体一起构建“马来西亚联邦”的构想。1963年,通过全民公投,新加坡正式加入马来西亚。

马来亚联合邦

然而,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后,与中央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产生了矛盾。而1964年发生的种族暴乱使得“马来人至上”这一理念甚嚣至上,这进一步加剧了当时华人和其他民族的矛盾。

时任的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此时则认为华人会威胁国家,华人可能会夺取执政权,进而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

他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此来保证马来族对马来西亚的统治。于是,通过修宪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东姑阿都拉曼

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马来西亚将新加坡排除在外是很不明智的,毕竟拥有一个繁荣的海港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港口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但是按照东姑的逻辑,马来西亚把新加坡排除出联邦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新加坡的华人数量太大,又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如果新加坡仍然存在于在马来西亚联邦,那么,马来人相对华人来说,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此时的华人占了整个马来西亚联邦近一半人口。

马来土著普遍很穷、因此教育水平低,而当地华人普遍聚居在大城市,重视教育,又普遍经商生活富裕,而且华人数量庞大,这样一来,华人就具有了取得马来西亚执政权的可能性。而这正是当时领导独立运动的东姑阿都拉曼所决不能允许的。

马来人

东姑的设想是建立“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李光耀则希望建立“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口号只有数字之差但是实际内容却相差甚远。

马来人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而马来西亚人是一个地缘群体,其范围涵盖了前者,是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全体人的总称,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数量众多的华人。两者的政治愿景看似相似实则是难以调和的对立。这个矛盾最终导致了新加坡被排除在了马来西亚之外。

李光耀和东姑阿都拉曼

三、新加坡与中国的恩怨

新加坡拥有大量华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影响,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始终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人不仅积极筹集资金支援抗战,很多青年还加入了东南亚的华侨组成的南侨机工团,为修建和维护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极大保证了后勤补给的通畅,有力支持了抗战,在抗日战争中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滇缅公路

而在上世纪以来,我国与新加坡的关系却时常不和。新加坡是东南亚各国最后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也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出“自己不是中国人,自己是华人”。

并且,从1975年开始,新加坡军队就在台湾参与代号为“星光行动”的军事演习;16年新加坡装甲车被香港当局扣押事件,也使得两国关系一度陷入波折。

然而新加坡却并不总是迎合西方,1993年,鞭打美国少年迈克菲事件,使得美国政府十分不满。2004年,新加坡在联合国公开反对台独;2005年处死澳洲籍毒贩,澳洲举国震怒,前总理惠特兰甚至公开骂新加坡是个“流氓华人港口城市”。

新加坡鞭刑示意

四、为什么新加坡更加亲近西方而不是中国?

由于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遏守马六甲海峡,而北方却无险可守,想要获得安全,就必须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

在英国殖民时期,新加坡作为其“远东的直布罗陀要塞”,保证其安全的基础并不是海岸炮台和陆上驻军,而是英国强大的海军实力,世界范围内的海洋霸权。现在新加坡不可能发展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来建立起全球海洋霸权,因此,为了维护其国土安全,就必须做两手准备。

一方面就是让自己成为“毒虾”,这个毒虾论的提出者是新加坡国父按照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说法,新加坡要做一个“毒虾”,虽然体格小,但是又由剧毒,使得大鱼不敢将其一口吞下吃掉。

为了确保自己的“毒虾”身份,新加坡建国以来一直不断加大军事投入,把自己武装成东南亚的“以色列”,新加坡虽小,但是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单就其海军来讲,拥有6艘可畏级护卫舰,该型护卫舰性能远超其他东南亚国家现役的的水面舰艇,这可以有力威慑力周边国家。另一方面就是寻求大国的庇护。而当今,其寻求庇护的对象就是自封为“世界警察”的美国。

美国当今拥有总吨位全球第一的海军力量,拥有全球范围内的海洋霸权,美国海军拥有11艘航母,9艘两栖攻击舰,91艘驱逐舰和巡洋舰,66艘核潜艇,总吨位远超排名紧随其后的中俄两国。

此外美国目前还拥有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在外常驻军达30万人,因此新加坡向美国寻求庇护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所以新加坡在外交活动中偏向西方的目的也很明确,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欧美国家的支持,为国家发展和安全创造更大的利益。

五、结语

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一译巴麦尊)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纯粹的利益关系。

曾有学者将国家人格化,用人际关系的逻辑看待国际关系,这种观点就很不严谨,因为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人际交往中不利己的奉献在国际关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感性。

国家间有共同利益,就可以开展合作;两国利益冲突,矛盾就不可避免。因此我们也不能站在道德的层面评判新加坡人的外交行为。

新加坡其实并不是偏向西方,本质上是偏向自身利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只能在在各个大国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因此新加坡的行为只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有一天,中国足够强大,能够为新加坡提供安全保证,新加坡一样会毫不犹豫的偏向于中国。民族情感最多只能影响国家外交活动,而国家利益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