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深度 | 儒学传播新加坡两百年 朝野共倡写进“核心价值观”(II)

新加坡开埠两百年来,一方面吸收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法治,另一方面传扬东方的伦理和道德观念,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朝野同倡”儒学,儒家理念成为国家的“共同价值”,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新加坡人在华人传统节日捞鱼生

1982年开始,新加坡“朝野同倡”儒学

新加坡建国后大力发展经济,到了20世纪70年代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富足的小康社会。西方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渐渐占据了新加坡社会。在新的形势面前,新加坡总统黄金辉清醒意识到,“我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态度和人生观,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都有了改变,传统亚洲价值观里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观念,在过去曾经支撑并引导我们的人民。现在,这种传统亚洲价值观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化、个人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9]面对日趋严重的西化倾向和社会问题,新加坡政府自然而然将其重心倾斜到恢复、保持和弘扬儒家价值观及其传统思想这个主要命题上了,“朝野同倡”儒学的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1.政府推行儒家伦理课程

新加坡的华侨子弟自幼在家里接受儒家文化熏陶,进入学校后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二年级开设有综合道德教育课程一一《好公民》,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儒家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中学三、四年级是人生观成长的关键时期,新加坡政府决心施行“儒家伦理课程”,以“培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

1982年2月3日,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增设“儒家思想”科目,在中学三、四年级选读。同年6月,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博士率团赴美国若干学术中心会见华裔儒家学者,齐询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原则和实施计划。同年7月至9月,先后有八位海外华裔学者(余英时、杜维明、熊价、唐德刚、许悼云、吴元黎、伍振慧、陈真爱)应邀到新加坡访问、演讲,对设计实施儒家伦理课程的步骤提出建议。同年7月28日,新加坡“儒家思想伦理委员会”成立。1983年8月,儒家伦理课程“师资训练”启动,分中文、英文班。1984年1月,《儒家伦理》教材三年级课本初版刊行,并选定15所中学试教。1985年,《儒家伦理》三、四年级课本正式出版,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

《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新加坡给她赋予了新的内涵:“忠”——忠于国家,要有国民意识,即把新加坡看作自己的乡上而扎根于斯,增强群体意识,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孝”——孝顺长辈,尊老敬贤,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仁爱”——有怜悯同情心和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在处理种族、宗亲、劳资及新老两代之间的关系上,坚持和谐至上的人际关系原则;“礼义”——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廉耻”——秉公守法,清正廉洁,杜绝贪污受贿和裙带风。

政府实施儒家伦理教育,社会各界予以关心支持,“朝野同倡”。新加坡《南洋商报》《星洲日报》《联合早报》《南洋学报》《新社学报》《南大中文学报》等,都参与了报道和专题评论。孔教会、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琼州会馆、华北同乡会等社团都参与了儒家伦理教育的“推助活动”。总之,新加坡儒家伦理推广宣传活动,已经大大超过课程教育的范围,变成了一项全社会的“活动”。

2.《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新加坡不仅将儒学传播作为政府行为,而且将儒家思想注入国家意识。1991年1月4日,政府正式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新加坡公布的“共同价值观”是五条:一、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把社会和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注意培养全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这是新加坡治国的一条主要经验);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新加坡政府认为,国以民为本,有国先有家,经常提醒国民对自己的家要负责任。由于新加坡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和训导,因而家庭比较稳固,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社会关怀,尊重个人(这一条体现对人生意义的关怀和人生价值的肯定。社会重视全民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每个人在社会中享有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是受到尊重的);四、求同存异,避免冲突(新加坡政府认为,团结是新加坡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维护团结就必须具备忍让精神。新加坡人具有宽宏大度、谦让、遵纪守法、忍让友爱的美德,这使人们之间的冲突保持在很小的限度之内,即使冲突一旦发生,他们也用协商的办法解决);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认为,各种宗教都有一套相应的道德伦理观、美德标准和基本的准则,这包括仁爱、宽恕、谦卑、光明、正义和社会良知。宗教之间必须宽容,宗教与政治之间不可混淆,任何政党和教派都必须把政治和精神信仰分开,以免妨碍各族和谐共处)。

“五大共同价值”是儒家“八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总结和归纳。“五大共同价值”的核心是儒家的以德治国,基础是儒家的家庭维系,宗旨是儒家的和睦大同,这可以说是新加坡特色的儒学。

新加坡的华人领导者清醒地意识到:在现代社会,儒家文化与科学相结合,一定会兼备求真与劝善、修身与治国、推动社会与调节社会等双重功能。推广儒家伦理,建构共同价值,就会获得文化道德重建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双刃”。所以新加坡《联合早报》向新加坡政府和国民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应升华为国家意识!

3.朝野研讨儒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朝野研究与传播儒学十分活跃。

1983年6月,新加坡东亚析学研究所成立,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邀请大陆和海外华裔学者讲学,主办较大规模的国际儒学会议。1985年7月该所主办了一次国际儒学会议,会议论文都是欧、美、中、韩、日、港、台“一时之选”。1987年,该所主办了一次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儒家伦理与工业东亚的现代化国际会议”,会议论文以《三弦集:儒家伦理、工业东亚和韦伯》为题结集出版。1988年8月,该所又主办了“儒学发展的问题及前景国际研讨会”,弥补了新加坡的儒学发展‘在理论层次上的欠缺”。

1985年8月,新加坡儒学研究会成立,这是配合政府推广儒家伦理而成立的学术团体,其主要成员为教授儒家伦理课程的教师。该研究会出版了两种刊物:一种是通俗性的《儒学与你》,面向华侨大众和中小学生;一种是学术性的《儒学学报》,面向儒学伦理课程教师和理论界人士。

1994年1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中心”成立,并迅速成为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儒学研究重镇。该中心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如戴连璋、王健、王赓武、柳存仁、牟锺鉴、杜维明等)来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还启动了两项儒学研究计划:一项是“早期儒家及相关典籍的电脑化多学科综合研究”,一项是“儒家思想的潜在动力与现代社会研究”,两项研究都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中心的学者还分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大学演讲儒学。1997年6月主办了“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2个国家及地区的210多位儒学专家学者与会,这是儒学国际传播的一次盛会。

此外,为了推动全社会的儒学研究,其它一些社团也纷纷成立,如“亚洲研究会”“南洋学会”“中华总商会”“新加坡宗亲会馆”等等。

新加坡原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从政四十余年,一直钟情儒家伦理价值,成功地在新加坡实践西方民主法制与东方道德伦理相结合。1994年10月,他被9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会员一致推举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1999年10月,李光耀被再次推举为第二届名誉理事长,唐裕(新加坡人)被推选为理事长。这是新加坡朝野‘共倡儒学”在国际上的荣誉与地位。李光耀在第二届国际儒学联合会的书面致辞中说:“技术将不断变化,但人类本性并没有这样。将经过种种检验的前辈智慧一笔勾销,等于是从零开始。

儒教重视‘五伦’,即重视统治者与臣民、夫与妻、父与子、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这五种关系。这些关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有效。它们当中体现的核心价值,将有助于培育家庭内部、家庭之间、家庭与政府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这是一个健康和稳定的社会的基础。”唐裕在第二届国际儒学联合会上发表演讲时说:“为了建立真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人类特别需要有一种伟大的智慧把各国各族联系起来,指导国际社会摆脱危机,健康发展。我以为孔子和儒家的仁学可以为人类提供这样的智慧,国际政治迫切需要这样的智慧。

当今儒学已经走向世界,被称为‘当代国际儒学’,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它正以一种新的理论形态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元……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一个儒学更加光辉灿烂的世纪。”

*本文摘录自《云梦学刊》2003年第6期,原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学国际传播追踪》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朱仁夫,湖南临湘人,湖南理工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发展史、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