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来袭,仅仅是一年的光景,全球就有近亿人受感染,死亡人数也已超越200百万。这一事实,无疑超出人们的想像与预测。
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在这个疫情中承受了重击,经历了严苛的考验。
新加坡,一个弹丸小国,面对着这一前所未有的疫情肆虐,艰辛走来,的确不易。成效如何?可谓各有评说。
(图源:pixabay)
去年1月23日,新加坡爆发了第一起输入型冠病,如今的总数是5万9千多病例。其中客工宿舍是5万4千3百多(占91。56%),社区病例2千3百多(占3.87%),输入型病例2千4百多(占4.04%)。
从国家人口(近570万)对比,好些国家确诊病例的确显现居高,特别是客工宿舍病例。但如果详细例举各项更细致的数据,就会看出新加坡的防控疫情成绩,还是可圈可点。
就像死亡人数一直保持在29例的低水平(客工的死亡人数是两人)。就算是单日确诊病例一度高达1千4百多起,危急病例(ICU)最多时刻也只有30多起,而归零(ICU)已是长时间。这种从未出现医疗体系挤兑困境的局面,无疑从另一面展现了这个国家的应变能力。而尽管确诊病例居高,如今还能把疫情管控在可防控的范围,而没有爆发第二波疫情,这又是另一亮点。
一年回顾 为什么会这样?又为什么能这样?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这样?须回答的问题是:良好的开局为什么会破局?二是为什么能这样?须明晰的问题是:危机的破解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和方法?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了解,新加坡面对着怎样的处境?相信大多数人还记得,疫情爆发后,新加坡应不应当封城成为争论的焦点。一路走来,说明新加坡政府立足于特殊国情,而采取不封城是正确与有必要的(理据我已在之前的几篇评论中提到)。这一点,如果联系到如今的疫情防控对策,依然可以看出决策者抱着“与疫共存,突围致胜”,坚持打持久战的定位与谋划,确实是最适合新加坡的需要。
(图源:pixabay)
显而易见,客工病例的出现与高居榜首,是各方关注与批评的焦点。这点,不论是一路走来,还是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的需要,我想,依然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问题只在于,人们固然应当关注与追究造成客工宿舍危局的内外原因,母庸置疑,人们更应当关注新加坡应对与克服客工冠病的整体对策与效应。换言之,各方都有必要从反思失误中,明晰出错与纠正的路径与方法。
简言之,新加坡政府在应对客工宿舍疫情,之所以会失误,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清醒与及时认识到疫情扩散的风险。换言之,政府的防控思维、决策与布局走在事态发展的后面, 这才出现防控漏洞而失控。幸好,有关当局及时作出补救对策,从而逐步舒缓疫情的扩散,并经历4个多月多层面的举措推进,才得以实现归零的局面。
这就意味着,不论是化解客工宿舍疫情,还是严密管控社区与输入型病例,新加坡政府所采取的对策,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有关当局一以贯之的坚持,尽可能维护经济和社会活动(除了阻断措施期间,新加坡的学校从未停课)之下,依据科学理性的辩证思维,打一场抗疫持久战。
这也意味着,准确的了解冠病病毒的毒性与传播途径,及时有效的采取检测、追踪、隔离与收治的同时,为化解因病例增加带来的检测、追踪、隔离与收治能力的局限性,才有可能将严重的疫情管控好。
(图源:pixabay)
这一点,看看过程中的检测能力,从当初的每日2000次,提升到每日的4万次以上;追踪能力从原本的5个小组,迅速扩展到数千人;为了应付现有医疗设施的不足,通过快速建造社区隔离设施和病情稳定收治中心,以及增加病床的应对能力;在客工宿舍展开多管齐下的防空举措,在在显示当病例遽增情况下采取了有效的对策。
这里有需指出,新加坡的科研单位,以及前线医疗与支援人员的艰苦战斗,无疑是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今天的新加坡。
展望未来 与疫共存,还需走多久?风险在哪里?
新加坡的抗疫,为了尽可能的维续经济与社会活动,我们走过了从宽到严,又从严到宽的过程。因疫情的恶化,防控举措不得不从宽到严,也是基于疫情的受控,防控举措才得以转为从严到宽。
这一事实,具有着多层面的意义。一是尽管国家经济深受打击,却因坚持了不全面封城而赢得了活动施展空间;二是即使是因疫情恶化而不得不实行“堵断措施”,经济和社会活动并没有停顿,从而确保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维续了必要的活动;三是因有了“与疫共存”、“打持久战”的战略思维,才得以提供了新加坡展开不同于全面封城与检疫,或疫情严峻仍急于解封的做法;四是因有了政府与民众的信任与积极配合,防控举措才得以顺利展开。而这又与期间的信息透明,执法严厉到位有关。
(图源:pixabay)
如今防控疫情进入解封第三阶段,新加坡能否从此渐入顺境,成败取决于如何有效应对输入型、社区和客工宿舍的病毒传播。如果我们回看一年来,新加坡走过的抗疫历程,它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事态发展的几种可能。
这就是:
1、以现有软硬医疗资源为基础,紧贴国内外的疫情发展趋势,在客工宿舍、社区和逐步扩大边境管控下,以应对输入型病例的增加为主要情状;
2、基于输入型病例的持续增加,难免再次出现社区甚至是客工宿舍病例的反弹,以致可能再次出现新一波疫情;
3、随着冠病疫苗接种的展开,并预计可在年内完成,这无疑有助于逐步强化整体的防疫效应。也就意味着,今后的抗疫虽然还会是一场硬仗中的持久战,却更有条件取得较佳防控效果。
个人认为,国外疫情并非我们所能掌控,但如今我们已有既定的防控举措可随机调较,必要时收紧或放宽,藉以严防输入型病例的传播与扩散。为此,如何确保不出现收治能力的脱节,以及违例者和不明感染源的数目跨越危险线,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经验显示,通过边境管控进入我国的人士,居家通知的方式和违例者的人数,以及不明感染源的数目,对能否有效管控疫情无疑是关键的因素。因此,划定防控举措的分界点与执行方法,以防止失控破局也就意味着是必要的前提。
(图源:pixabay)
就社区病毒传播而言,基于核酸核糖检测(PCR)只有百分之97 的有效性,这无疑存在漏网之鱼;而没有症状病患的感染初期如进行检测(血清与PCR),也未必能百无一失,这也意味着还有病毒传播的风险;冠病病患复阳的案例虽极少,但疫情未除的一天,也是不能忽视的风险;至于如今只有中国针对输入货品的检测视为要项,也须引起决策的关注。
所有这些,都将会是接下来必然面对与务须克服的难题。为此,只有维护好系统运作,增强应急能力,紧密配合全球抗疫努力,新加坡才有可能逐步走出顺境,并在艰苦战斗中化危转机。
当然,不管往后我们将会面对怎样的抗疫情势,国人的坚守防控疫情举措,以及紧密配合新出台的措施至关重要。任何的松懈与自满,都有可能前功尽废。
(蔡裕林,新加坡政治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