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是我国文化史上重要里程碑。
《联合晚报》去年1月到8月,以及11月至今年9月,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
由于读者和小贩反应热烈、欲罢不能,《联合晚报》采访团队“接二连三”,从本月起的每周二,推出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
(新加坡30日讯)小贩父母为了家庭日以继夜的工作,却牺牲了陪伴儿子的时间,家对儿子而言是空荡荡的四壁。
父亲突然过世后,儿子得扛起摊位的担子,这时他才深刻体会小贩的辛劳,20年的积怨尽消,剩下的只有谅解和感激,如今,摊位对他来说,是父亲留下最珍贵的礼物。
郑伟良(26岁)的父母在旧机场路熟食中心开饮料摊位超过20年,当小贩的生活辛苦,天还没亮就得出门,也没有周末和假期。
郑伟良在熟食中心经营茶水摊位“BNR咖啡·茶”
郑伟良说:“我是独生子,每天都没有人在家,我根本都看不到他们,家里永远是空荡荡的。”
五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夺走了郑伟良父亲的性命,饮料摊位一夜之间就只剩下年迈的母亲在打理。“这个摊位是我们家全部的经济来源,我在父亲的灵前就答应他,一定会赚钱撑起这个家。”
当时还得服兵役的郑伟良在两年后,毅然拒绝了上大学的机会,全职经营父亲留下来的饮料摊,也好让母亲不用那么辛苦。
每天清晨6时起床开档的郑伟良,为了尽快把生意做起来,首六个月每天都开档,没有给自己任何的休息日。他坦言,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们有正常年轻人该有的社交生活,上大学的他们也有更好的资历。我一度想要放弃,但妈妈激励我坚持下去。”
郑伟良回忆道,叛逆的他以前不明白当小贩的父母为了赚钱养家而付出的艰辛,直到自己接手摊位并亲身经历之后才终于了解。因此,郑伟良对这个摊位感触良多,称摊位是父亲留给他“最珍贵的礼物”。
他说:“我曾经认为父亲没有给我足够的父爱,但是当我接手生意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我很后悔,因为我再也没有机会告诉他,我知道这是他为了我而做出的牺牲。”
爷爷早年路边卖咖啡档口如今传到第三代
郑伟良(左)、母亲沈玉莲及未婚妻杨爱蓝。
爷爷50年代开始在卡佩芝以及白沙浮一带摆路边摊卖咖啡,手艺以及档口之后传给了父母。现在传到第三代接班人手中,郑伟良以往在咖啡厅工作的未婚妻也不辞劳苦,与他携手经营小贩摊位。
郑伟良的母亲沈玉莲(65岁)受访时透露,从路边摊至今天在小贩中心的摊位,前后有70多年的历史了。
如今摊位有了第三代接班人,郑伟良希望母亲能够退休,好好休息。他说,以前母亲的记忆力非常强,无论顾客点什么咖啡喝茶水她都可以一字不漏地记住,如今的母亲必须靠纸和笔把顾客的订单写下来。因此,郑伟良就问了当时在一家咖啡厅工作的未婚妻杨爱蓝(24岁),是否愿意与他一同全职当小贩,而未婚妻也毅然答应了他,并辞去她的工作。
以往在冷气咖啡厅泡制美式咖啡的杨爱蓝说,南洋咖啡其实很考功夫,自己也还在学习当中。
年纪轻轻接手生意顾客曾怀疑他泡咖啡手艺
一杯廉价的南洋咖啡其实有着诸多讲究,有顾客看他年纪轻轻,不愿相信他能泡制出一杯好咖啡,刚开始时,他一天都卖不出50杯。
在熟食中心经营茶水摊位“BNR咖啡·茶”已经有三年的郑伟良说,为顾客泡制出一杯好喝的咖啡是具有挑战性的。
郑伟良坦言,他刚接手摊位时常常被顾客质疑,因为许多顾客都认为,咖啡只有老人家泡的好喝。“当顾客看到我在打理摊位时,他们会先问我,你这么年轻会泡咖啡吗?我请他们给我机会,但是有的顾客还是认为我太年轻而掉头离开,根本不愿意买我泡的咖啡。”
不过,郑伟良说,还是很庆幸有许多顾客愿意给予他机会,买他泡的咖啡,他才能渐渐赢得顾客的信心和喜爱。
一杯廉价的南洋咖啡,泡制方式看似简单,但其实有着诸多讲究。向母亲学习泡咖啡的郑伟良说,泡咖啡有五个步骤,也有许多技巧。
“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漏掉,把咖啡倒入杯子太高或太低、太用力搅拌、有没有温过杯子等等,都会影响咖啡的味道。”
文、图:《联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