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人口只有400多万,但在这一片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却创造了很多经济奇迹,人均GDP从建国初期(1965年)的300美元增长到目前的2.4万美元。新加坡属于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化、金融和航运为主,是世界最大的硬盘生产国和电子产品重要的制造中心、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
新加坡股票交易的历史应回溯到19世纪末叶, 由于在马来西亚半岛的英国公司对新加坡证券交易的推动,这时期的发展看上去是缓慢然而稳定的。1910年,橡胶业发展繁荣达到最高潮,导致了许多新的证券企业的设立,那时股票经纪人的活动成为新加坡一种主要的经济活动,锡矿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促使许多锡制品公司筹资开办出来,促进了新加坡股票市场的扩展。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溃和经纪人间无情的竞争,使管理和协调机构的成立成为必要。1930年6月23日,15家证券经纪公司建立起它们自己的"新加证券经纪人协会",去节制相互之间的行为和保护公共投资者的利益。就这样,经历了一个过度时期。
到1960年马来亚证券交易所最终建立起来了,其中一个交易场所设在新加坡,另一个设在吉隆坡,用直线电话把这两个交易场所连接起来,使得两个国家共同操作一个单一的全泛马来亚证券市场成为可能。
1963年新加坡加入了马来西亚联盟,1964年6月,马来亚证券交易所被更名为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1965年8月当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的时候,虽然交易所改名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证券交易所, 但两个国家的共同的证券交易还是像以前那样维续发挥作用。
虽然新加坡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在两国间的货币互换方面还有一个协议。可是,1973年5月,这个协议终止了,这样就导致了证券交易所的分裂。结果,根据财政部长批准的《公司法》第185章规定,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为法人组织。
独立以后,为了使国家的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新加政府于1973年颁布了《证券行业法)。另外,1974年1月政府对接收者和合并者实施了新加坡法规,以管理接收者和合井者,从而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1987年2月18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交易自动报价(SESDAQ)系统开始运转,这标志着一个新加坡二级证券市场的诞生。
新加坡交易所SGX分为主板(SGX Mainboard)和副板(SGX Sesdaq),截止2020年12月30日,共有上市企业715家,总市值5680亿美元。虽然SGX规模较小,却有很多不凡之处:
SGX是一家通过强强联合组成的交易所:由新加坡证券交易所(SES)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在1999年12月1日合并而成;SES成立于1973年5月,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新加坡经纪人协会。
SIMEX是新加坡黄金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以合作方式于1984年9月创办的,是亚太地区首家集证券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于一体的股份制交易所。
交易品种齐全:证券交易品种包括股票、认股权证、债券和债权股额(注:债权股额Loan Stocks是一种有别于债券和股票的固定收入证券,公司定期向债权股额持有者支付固定利息,不论公司是否盈利,支付利息或股息的顺序为债券、债权股额、优先股、普通股)、开放型指数基金ETF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商业信托Business Trusts (和REITs同属于收益信托,但行业范围更广)、基础设施基金 Infrastructure Funds和存托凭证Depository Receipts;衍生金融交易产品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利率期货(Interest Rate Futures)和期货期权(Options on Futures,以利率期货合约为交易标的物的期权)、股价指数期货和期货期权(以股价指数期货合约为交易标的)、单一股票期货(Single-Stock Futures)和备兑凭单(Structured Warrants,在已发行的股票上建立的期权,凭单持有者享有从凭单发行人手中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某一公司特定数额股票的权利);
SGX是继1998年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和2000年6月香港联交所HKE各自实现“自我上市”后,亚太地区第三家上市的交易所,于2000年11月23日以IPO结合私幕配售方式上市,股票代码S68.SI,是新加坡股票指数的成分股之一;开创了股指期货境外上市的先例,是拥有股指期货境外上市品种最多的交易所:在开创针对其它国家的指数期货和定价方面,SGX显得非常激进和成功,它率先推出了新加坡日经225指数期货和MSCI台证股指期货,并于2006年上市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期货;于1990年3月实现证券交易电脑化,是亚洲首家实现全电子化及无场地交易的证券交易所;
与亚太地区其它资本市场相比,SGX上市公司的构成最为国际化,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计两百多家企业在此上市,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40%以上,占总市值的46%;也有不少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被称为“S股”或“龙筹股”),自中远投资在1993年通过买壳方式,在SGX成功上市,至今已有141家内地企业登陆新加坡,行业主要是制造业、交通、基础建设、通信、商业贸易、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新加坡股票指数——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Singapore Straits Times Index (STI)始创于1987年12月28日,基值为824.4点,采用市值加权平均计算法,包括49只交投活跃的成分股。
STI的第一波上升阶段为1987年的824.4点到1994年1月4日达到2,471.9点,涨幅199.84%,此后直到1997年上半年始终在2,000点到2,500点之间震荡盘整。由于新加坡金融开放程度很高,因而未能幸免1997年末开始的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GDP增幅从1997年的8.4%下跌到1998年的0.4%,1998年9月4日^STI跌至历史低点805.04点,跌破基点。然而随着金融风暴渐渐消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政府降低商业成本等政策,使新加坡成为金融危机后复苏最快的经济体,1999年GDP增长5.9%。1998年股市平均市盈率P/E只有15.2倍,投资价值突显。股市随着经济回暖又掉头上扬,于1999年6月9日重上2,000点,并于2000年1月3日站上2,582.94点。2000年受到美国和欧洲股市暴跌,经济放缓的影响,新加坡熊市持续了两年多,大量资金外流,到2003年3月10日下跌到1,213.82点,较2000年的高点跌幅达到53%。然而^STI从2003年4月至今牛势不减,主要归功于美股攀高和新币的持续升值,以及大量的国外优质企业在新加坡上市。仅以S股为例,2003年在新加坡上市的13家中国企业,总融资额3.37亿新币,平均首日涨幅高达51%。至2007年7月25日^STI收盘价3,579.73点,较2003年低点上涨了194.91%。
新加坡的电子制造业和金融业股票向来倍受推崇,并且在新加坡管理的基金自1993年以来始终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成为很多国际投资基金的“避风港”。到2006年底新加坡基金的在管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4万亿新币,约2.5万亿美元。其中75%的在管资产来自于境外。
——以上内容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