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六进南安乐峰,守护潘受祖居

前言

华侨产业的保护至为重要,难度也是极大。然而,无作为的漠视,只要再过一代人,华侨建筑与家族记忆将消失殆尽。

这篇文章记录一年半来,ON-LABO团队在南安潘受祖居的教学、研究与保护方面所经历的点滴,也将陆续整理公布有关潘受先生的研究资料。

2018年1月11日:初相见

在策划带领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学生闽南侨乡考察时,有幸结识南安会馆的李博士,介绍了几处南安先贤故居,其中包括潘受故居。但新加坡方面对此了解极少,决定前往踩点考察。

虽然当时对潘受及其家族的了解非常少,初相见,就知道这栋老宅急需保护、值得研究、值得参访,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乐峰侨联与潘家族亲对于潘受的敬仰与爱戴,他是炉内潘人的骄傲。

大鹏叔与潘姐带着我们第一次走进潘受故居

初相见时中新厝的模样

破败的三落厅堂

二进深井里的茅草比人高

2018年2月26日:寻找住宿

带领海外学子走进乡村并非是件浪漫的事!除了经费问题,进村吃住也是问题。与闽南大多数村镇一样,乐峰镇内没有旅馆,所幸印山森林人家提供住宿。

还记得潘姐专程开车到泉州接我,上山夜探住宿环境,晚上我赶着回厦门,才发现滴滴等租车应用在乡村根本用不上,最后联络村里跑出租的小哥,才找到车返厦。

夜探印山森林人家

2018年3月2日~3日:国大建筑系学生考察

在新加坡南安会馆的资助下,第一次带学生到乐峰考察,配合的课程是“华侨建筑与聚落”,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测绘、访谈、录像,下重本买了大疆无人机,第一次为潘家祖居进行航拍,引发村民围观,学生们的专业表现,让老师非常的骄傲。

听讲中的学生

工作中的学生

在潘家祖居前合影

到乐峰的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潘家宗亲在祖厅祭祀祖先,晚餐时看到乡民燃放烟花,狮城学子激动不已。

乡村正月十五的热闹

考察途中要求学生进行汇报,特意买了极米投影仪,在印山林场餐厅包间里完成了作业汇报,大疆与极米成了闽南侨乡行的标配。

这一晚的住宿,也让热带的孩子领略到闽南冬天的寒冷,后来才知道,这批学生给师弟师妹的考察经验之一是乐峰很冷!

朗朗晴空下的印山森林人家温度却是很低

地道乡村早餐

国大学生的到来,无疑为潘受故居带来了活力与热点,乐峰镇侨联的真诚与热情,也支持着我们继续千里之行。

与乐峰镇侨联领导合影

2018年5月5日:新加坡水廊头凤山寺展览

在新加坡南安会馆的支持下,在凤山寺的侧廊举办了小型作业展览,第一次将乐峰潘受祖居展示在新加坡公众面前,也是第一次见到潘家后裔以及书法家丘先生。

展览

交流

欢笑

2018年11月14日~15日:乐峰炉中村调研

在国大建筑系教授的另一门课程是“亚洲都市与乡村更新”,希望将潘受祖居的保护置于侨乡更新的议题下进行讨论。

决定再去乐峰看看总体环境,在侨联潘姐的陪同下,在炉中村考察半日,到镇政府拜访了书记镇长,了解当地的乡村振兴计划。正赶上印山林场举办首届芦柑节,山林间增加了不少游乐设施。

高山上俯瞰乐峰镇

正赶上首届芦柑节

美丽的乡村景观

潘姐陪同考察炉中村

2018年12月12日~13日:国大建筑系学生考察

带着第二批学生到乐峰考察,得到镇里各界的热情接待,除了参访潘受祖居,还参观了乐峰的一些产业与景观,包括针织厂、家具厂、笋塔水库、亦吾堡等。

作业讨论的议题(visitor and local community,访客与在地社群)并不复杂,却值得深思:

潘受祖居值得保护、应该保护,然而,该怎么保?对于千里迢迢而来的访客,除了凭吊历史、欣赏书法外,还有什么能留住他们的脚步?对于在地的潘家族亲,留下的祖居除了做展览馆,还能干啥?谁来维护?。。。

记录潘受故居

参观针织厂合影

参观笋塔水库

参观亦吾堡

2019年5月11日:《联合早报》专题文章

潘受是新加坡国宝,已逝世二十年,虽然他的声名斐然,要了解这位历史人物,需要扎实的研究,查阅了大量出版物后,心中有着大量的问题,完成题为

新加坡国宝潘受,深藏在南安乐峰的祖居

有幸在《联合早报》发表,编辑成公众号文章加以推广,引发社会关注。

南安媒体对潘受祖居也做了跟踪报道,记者希望我对建筑保护做些评价,我说:“知道的都已经写出来了,还有太多的未知需要进一步调研。”

《联合早报》上发表的专题文章《联合早报》上发表的专题文章

2019年5月30日~6月6日:乐峰炉中村测绘调研

在盛夏来临前,赶到乐峰做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此行收获良多,展开全面的记录与研究。

在潘氏族亲的带领下翻越高山祭拜潘受父亲用章先生墓。

航拍记录用章先生墓

对洋中中新厝潘家祖居做了详尽的建筑测绘记录,亲眼所见,亲手所测,配合对族亲与工匠的访谈,对建造历史进行初步的分析。

庭院清理后,终于能测坍塌部分的建筑

老宅废弃多年,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护厝是鸡鸭鹅的天堂。。。

在我们的请求之下,潘氏族亲出资,组织人力清理了二、三进的院落,以及三、四落的房间,艰巨的清理工作吓跑了三批工人,在众人的努力之下,庭院显露出早期的气派,清理过程中发现一些珍贵历史照片。

2018年1月初相见时二进深井

一年的光景长出巨大山芋

清理后深井的模样

清理前的深井一角

清理中的深井

清理后显露出的深井,尚未见到原来的地面

三进院子里长满了山芋

清除比人高的山芋非常辛苦,粘液会令皮肤瘙痒

清理后看清当年商业街的模样

这曾是乐峰几代人熟悉的空间

四落坍塌部分长满荒草山芋

清理后现出店屋的格局

雇请的工人马虎了事,潘姐亲自动手清理

清理前颓丧的连廊

初步清理后的连廊

初步清理后的三落厅堂

初步清理后三落二层厅堂

肮脏不堪的房间里发现珍贵历史照片

虽然去乐峰考察多次,真正在小镇住下来,对于我们是全新的体验,也与当地人结下情谊。

潘姐每日陪同考察用餐,联系各方人士;声音洪亮的大鹏叔,总能带给我们新发现;健步如飞的川成叔是潘氏族亲协调人;楚忠哥每天泡茶让我们趁热喝,现场录像报道分享。。。

小镇生活

乐峰镇书记到故居视察工作,表示对保护工作的支持;南安市宣传部的高鹏先生,周末返家探望父母,特意前来相聚,几年前他就在人大会议呼吁保护潘受故居。

祖居的清理工作让许多长辈回想起当年

乐峰镇书记亲临现场视察

在地调研所感受到的热情,促使我成立“南安乐峰潘受故居研究小组”微信群,召集关注这一课题的有关人士,分享信息与成果,也是在这个群里,意外地收到潘氏宗亲的感谢信。

感谢信

2019年6月8日:《联合早报》专栏文章

在乐峰调研期间,完成了题为

南安乐峰的新加坡国宝潘受,他的父亲竟是位“医神”

记录下祭拜用章先生墓的感受,天若有灵,也算是告慰一代仁医。

《联合早报》专栏文章

后记

潘受祖居的初步清理活动,让我们看到在地居民对于老宅有着深切的共同记忆,看到潘氏宗亲的集体力量,看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保护年久失修的侨产并非易事,虽然目前没有大笔经费进行全面修复,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清洁环境,美化环境,带给在地居民信心与希望,相信改变的力量。

尽管完成了建筑的初步测绘与调研,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尽快组织团队绘制图纸、整理调研成果,厘清家族历史、社会意义、建筑价值等基本问题,提出可持续性的保护与再利用方案,通过专业的出版展览,争取各界的支持,推进项目的进行。

感谢一路以来真诚扶持我们的朋友,期待未来更多的支持与合作。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炉内潘的孩子能安心地到祖居玩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