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新中关系发展的历程,
不只能通过看和读,
也能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
在线上免费走一趟新中建交历史之旅。
配合新中建交30周年,以及华文媒体集团10月出版的《奠基人足迹:新中建交30年》图片集,“奠基人足迹”网络展昨天正式上线,并由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在“新中论坛”上主持揭幕仪式。
网络展呈现了《奠基人足迹》图片集中部分的珍贵历史照片和中英双语图片说明,同时也汇集语音导览、历史画面视频、互动地图等多媒体元素,让读者通过生动的方式,了解新中关系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由《联合早报》主办的第四届“新中论坛”昨天正式开跑,活动今年首次在线上举行,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新中关系迈向4.0”,聚焦于探讨新中关系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主办方特地邀请近30位新中两国来自政商学界的思想领袖进行两天的交流,共同探讨新中关系如何深层发展。
唐振辉通过视频致辞时指出,新中关系在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和中国已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奠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深化。
唐振辉指出,新中民间密切的联系让两国合作关系得以升华,而两国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接受与尊重彼此不同的观点,由此才能建立起更牢固的关系。
“ “新中关系密切而特殊。由于来自相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对彼此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但也更能察觉到彼此之间的差异。新加坡华人虽是华人,但因为在多元种族的社会成长,我们的观点和处事方式可能略有不同。”
新中建交历史
90年前,邓小平先生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时,曾踏上新加坡这块土地,停留了两天,从此与新加坡结下渊源。
序幕:1970s
新加坡和中国关系的重要一章,应该从1970年代说起。
1978年11月12日,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抵达新加坡时发表书面谈话,指这是他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1976年访华的回访。说是“回访”,李光耀访华时,两人其实并没有见上面,邓小平在1977年7月才恢复党政军领导工作。
但是李光耀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末初访中国,却成为他后来多次访华的重要参照点,让他相信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而邓小平这次见到新加坡的发展,也让他留下印象,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是“拉开了新时期中新友好合作的序幕”。
虽然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和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为新加坡和中国奠定了友好基础,但每一代人都需要继续投资,才能在先辈打造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两国友谊。
初识:1980s
李光耀在1980、1985、1988年访问中国,从南边的深圳、厦门,到大连、到昆明和武汉。
到中国不同省市,让他得以了解和比较它们之间的特点;每隔几年的访问,他有时候会重复去一些城市,从中看到它们的发展与改变。
李光耀接触中国年轻一代的政治领袖,指出他们的作风、观念与前一代人有所不同。他也带着新加坡下个领导梯队的核心成员访华,希望他们在两国关系原有的基础上继续交往。
这十年里,新中开始进行贸易与经济合作计划,新加坡在北京设立商务代表处。1988年访问北京后,他告诉新加坡记者:“他们现在已经了解我们,我们也明白他们的意思。他们知道我们是前后一致和有信用的,我们也知道他们言出必行。”
茁壮:1990s
1990年,李光耀卸下总理职务之前,新加坡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领导人希望他卸任后,继续频繁访问中国,对中国的发展提意见。李光耀确实几乎每年都到中国访问,甚至单在1993年,就走了三趟,1994年也走了两趟。
1990年初,国际环境和舆论对中国不利,李光耀通过访问、演讲,经常为世界解读中国,中肯分析中国的优势与问题,也公开指出西方看待中国的偏颇。他在多个场合,对即将回归中国的香港发表务实的看法。
这十年间,新中政府签署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是两国关系的里程碑。确定在苏州进行“软件转移”前,李光耀对苏州和山东数个城市进行考察;园区合作最初出现问题时,他多次亲自到苏州,对建造园区深度参与,费了许多时间与心力。
并肩:2020s
进入21世纪,李光耀在古稀之年,仍然频繁地访问中国,每次去的时间不如过去那么长,但是总共去了17次,包括200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的那一次。
2008年的北京奥运开幕式,李光耀坐在观众席上。他从击鼓和其他表演,看到中国人的纪律、认真和专业,后来他在《福布斯亚洲版》发文,讲述中国从成功申奥后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投入。
2011年,这位中国历任领导人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的新加坡建国总理,卸下内阁资政的职务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中国,并与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面。这也是88岁的李光耀最后一次访问中国。
他留下的不仅是行走大江南北的足迹,还有两国一代代领导人,继续频密互访、增进了解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