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大多数人都知道一条“Eu Chin Street”(有进街) ,或许也听说过这条街是以新加坡过去的“甘蜜大王”佘有进之名来命名的。
(图源:Flickr)
那么这位华商究竟是如何崛起、如何成为“甘蜜大王”的呢?
佘有进涉足甘蜜行业
1830年代标志着甘蜜行业的兴起。欧洲迫切需要甘蜜,英国市场对于甘蜜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于是,甘蜜价格飙升,这促使华人的甘蜜和胡椒种植行业迅速扩张。
到了1839年,甘蜜和胡椒的种植成为新加坡仅有的两个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作物。总体而言,全球贸易呈现上升趋势。佘有进是船舶交易的大玩家,想必也看到了自己的收入在这一阶段大幅增长。1835年,他终于决定在甘蜜行业放手一搏。
据《海峡时报》报道,佘有进是第一位传授新加坡华人如何种植甘蜜和胡椒的人。终其一生,他都是甘蜜和胡椒贸易的领头羊。更准确地说,他是首位在新加坡大规模种植胡椒和甘蜜的人,而不是教华人如何种植的人。这种不切实际的说法与其说是真的,不如说是杜撰的。然而,在涉足甘蜜行业之前,佘有进必须得克服一些潜在的阻力。
(图源:网络)
第一 同业竞争
首先,是来自他的潮州同行的激烈竞争,他们掌控著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
第二 地盘意识
其次,地盘问题也比较棘手。甘蜜行业在当时是一个监管相对宽松的行业。港主们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垦殖园,从一片枯竭的土地迁移到任何地方。尤其早期阶段,对于像佘有进这样的新手来说,想要宣称拥有某处土地或者地盘,是非常具挑战的。
第三 义兴会
第三,帮会问题,尤其是义兴会。胡椒和甘蜜的垦殖与这些秘密帮会紧密相连。他们牢牢掌控著华人移工,而移工对于垦殖园的工作至关重要。肢解反抗的劳工、纵火甚至殴打对手,这些都是帮会成员的惯用伎俩。最糟糕的是,他们可能还会暗地里破坏佘有进的船只,并威胁他的客户。
他想必也曾思虑再三,若要处理好工人骚乱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喜怒无常且难以管束的工人,义兴会则是不二人选。正如威廉斯所指的那样,早期的新加坡,任何杰出有名望的华人都不可能在没有帮会的默许或暗中支持下,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
第四 价格受控
第四,佘有进还得考量甘蜜的经济效益问题。国际市场对于甘蜜的需求巨大,这就意味着他们都只是价格接受者,无法掌控国际市场。
大量买下甘蜜垦殖园
不过,从183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形势开始有利于新加坡的甘蜜出口。作为需求方,英国于1830年降低了对于甘蜜的关税;即降低对经济体中的外国进口商品所征收的税,促使英国的印染行业成为新加坡甘蜜出口的主要市场目的地。
(图源:网络)
最终,英国在1834年取消了对甘蜜进口征收的关税。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关税取消之后的1835年,佘有进大举进入甘蜜行业。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
佘有进要想在甘蜜生意中获得成功,他一定得仔细考量这些因素。想当然的,他用在船舶代理生意中获取的巨额利润买下了甘蜜垦殖园。同时,他也利用这些资金,为较为贫穷的港主们提供器械和运输上的扶持,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用交通运输系统支撑起整个甘蜜行业,把甘蜜和胡椒收成经实里达水道一路运送到市中心。
由于许多与甘蜜相关的贸易和出口都在新加坡沿岸进行,所以这些收成必须运送到市中心。换而言之,佘有进资助并扶持了甘蜜的经营运作体系,这与认为他是直接监管垦殖园、甚或亲自种植甘蜜和胡椒,这些不切实际的观念相去甚远。
买坟地也是一门技巧
佘有进将购买坟地的技巧也运用到了购买甘蜜垦殖园的土地上。他获得土地,成为土地所有人。港主对于土地的需求无止无竭,佘有进后来还参与协调并为他们提出规划或指引。
到了1840年代初,佘有进既是财主也是地主,他已深入涉足甘蜜生意。他与其他富有的潮州商人广泛合作,运用他们的财富和人脉来扩大财富与土地。诗人多恩(JohnDonne)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片大陆。”
凭借著巨额财富和广泛的贸易往来,佘有进掌握了信贷额度,他既能够为垦殖园提供所需物资,又能够为甘蜜和胡椒的运输提供财力上的支持,而义兴会则控制着华人移工,为其做体力活。佘有进的财富也让他能够随心所愿地买下垦殖园的所有权。
在同一时期,佘有进也以资本投资家的身份进入甘蜜行业。他整合了自己的船舶代理生意,取名有进公司,并将业务拓展到更广泛的商品种类,例如棉纺织品、中国茶,后来甚至还有枪械。
(图源:网络)
他还与很多当地的欧洲贸易商行建立了良好的业务联系。这些明智的经济措施让他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同时也确保了他可以从广博的业务中持续盈利。
(作者:佘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