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银行业获Aaa评级稳中有忧 中美经济风险待观察

挟多重战略优势的新加坡银行业近期获得穆迪最高信用评级加持,但这片繁荣景象下仍潜藏深层经济变数。该评级机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本地银行体系凭借卓越风控能力取得Aaa评级,且未来运营环境在东盟经济增长支撑下趋于稳定,但两大经济体的波动正为行业前景蒙上阴影。

根据报告模型预测,2025年新加坡经济将维持2-3%的温和增长,与主要东盟国家的发展步调基本一致。这为银行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营基盘,贷款总量预计将保持5%左右的年增幅,尤其受益于跨境并购活力及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值得警惕的是,大中华区经济放缓与美国贸易政策转向形成双重夹击。前者使银行在港中两地商业地产业务风险敞口扩大,后者通过关税壁垒与地缘博弈冲击跨国经营。这直接反映在穆迪对香港、大陆金融机构的负面展望上,其传导效应可能波及新加坡市场的海外投资组合。

资产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本地银行问题贷款率有望控制在1-2%的安全区间。但分析师特别指出,即便银行普遍采取保守授信策略——聚焦核心商业地产、优质开发主体及政府关联企业,仍难完全免疫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当前这些机构持有的相关资产占贷款总额比例已不容小觑。

资本运作层面呈现分化态势:一方面三大商银启动股权回购及特别股息计划,主动优化资本结构;另一方面充足的CET1资本充足率(15-17%)为战略扩张预留空间。盈利能力支撑点显现结构性转变:虽然净息差收窄压力显现,但财富管理板块异军突起,配合数字化降本增效(成本收入比维持40-45%),确保资产回报率稳定在1.3%水平。

系统性安全网的构筑同样值得关注。境内7家系统重要性银行握有银行体系四分之三的本币存款,叠加政府Aaa信用背书,形成抵御冲击的缓冲机制。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集中的存款基础与成熟的交易银行网络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