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吃土的十二个月》和原著《吃土的日子》虽然源自同一故事,却各自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电影在台湾被翻译为《舌尖上的禅》,而繁体中文版书籍则命名为《时光里的醍醐味》。相比之下,日文原名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质朴更令人回味。观看电影和阅读原著时,两种体验几乎是割裂的,偶尔脑海中才会浮现电影的某些片段。电影中松隆子品尝泽田研二制作的简朴食事时,那份满足的神情令人难忘;而水上勉的文字则有一种让人沉静下来、感受自然丰饶的力量。正如中村幸平在《日本料理的奥义》中提到的,除了五味之外还有“后味”,也就是余韵。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带有这种让人回味无穷的独特“第六味”。
电影以十二节气为线索展开叙事,而原著则以十二个月份为框架逐步推进。每个月都以一种应季食材为核心,例如1月的芋头、2月的山椒、3月的豆腐、4月的蕨菜、5月的竹笋,以及6月的梅干。尤其是在阅读6月关于梅干的章节时,电影的画面与原著的文字终于在记忆中交叠。这一章节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水上勉回忆起幼年在京都相国寺瑞春院当小沙弥时,师父曾说“梅子需经雨水洗礼”以及“梅子喜欢夜间的露水”,更因为这些日常琐碎中蕴含的深意让人动容。
更令人感慨的是水上勉在书中分享的一段往事。他曾通过一个电视节目,希望找到多年前在禅寺相识的故人——住持山森松庵和尚的妻子山盛津子和女儿良子。松庵和尚圆寂后,母女二人被迫离开共同生活过的寺院。离别时,母亲带走了一瓮梅干,那是她与丈夫结婚那年一同腌制的珍贵记忆。当时水上勉年仅五岁,九岁时在寺院当沙弥,良子出生两年后,他11岁时曾帮忙照顾这个小婴儿,疲惫不堪时只能独自哭泣。四年后,他逃离寺院,从此与母女失去联系。直到电视台帮忙找到人时,原本的三人家庭只剩良子一人。年近五十的良子与已过六十的水上勉在摄影棚重逢,恍如隔世。离别之际,良子郑重地递给水上勉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正是当年她母亲带走的那瓮梅干。母亲临终前曾叮嘱,若有机会与水上勉重逢,务必将这份梅干留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