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带你认识小印度文化街区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于1986年1月27日,由新加坡七大会馆共同发起。实现了185个宗乡团体在1984年12月的"全国宗乡会馆研讨会"上所表达的共同愿望,也为当年会务活动陷入低潮状态的宗乡会馆带来新的希望。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于1986年1月27日,是由福建会馆、潮州八邑会馆、广东会馆、南洋客属总会、海南会馆、三江会馆、福州会馆七大会馆共同发起的。它的成立,不仅实现了185个宗乡团体在1984年12月的"全国宗乡会馆研讨会"上所表达的共同愿望,也为当年会务活动陷入低潮状态的宗乡会馆带来新的希望。

自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带动华人社会,推展华族文化事业,发扬华族优良传统的神圣使命,成为华人宗乡团体 的最高领导机构。今天,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已由当年的70个会员团体发展到191个。几年来,它举办了许多大型的华族文化活动,比如在华人新年期间主办的"春到河畔迎新年"已成为一年一度的节日庆典活动。

还设立"文史资料中心",作为新华文史研究的数据库;成立"宗乡幼稚园",让幼龄儿童通过华语认识传统价值观;建立"华裔馆",作为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成立"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为莘莘学子推荐可读性高的健康华文读物;设立中文系高级学位奖学金、华族贫困家庭援助金和助学金;同时,也举办了各种传统文化展览,特别是反映过去新加坡华人传统行业、习俗与生活面貌的图片展以及主办各种文化演出等。

此外,也出版《源》季刊,并且编纂出版了《新加坡华人会馆沿革史》、《华人传统》、《华人礼俗节日 手册》、《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以及《新华历史人物列传》等书。1997年5月1日,正式迁入大巴窑新会所。宽敞的场地及先进的设备,为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带来方便,也更奠定了宗乡总会在新加坡华社的影响和地位。

小印度是新加坡注明的印度文化街区,也是新加坡印度族的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风度多元的文化。以下内容转自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公众号。

小印度曾经设有赛马场、牛只交易场以及砖窑。19世纪40年代,部分欧洲人选择到此居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到赛马场与族人相聚。后来, 牛只交易业务也逐渐在此生根。由于交易商主要雇佣印度客工协助作业, 这也逐渐变成是印度人专营的一个行业。你知道吗?小印度地区有大量不同的宗教场所,涵盖了新加坡主要的种族和宗教群体。这里不但有兴都庙,回教、基督教和华人的庙宇都有自己的信徒在此聚会崇拜,这也见证了新加坡宗教与种族的多元与和谐。1840年代初期,小印度(Little India)成为了欧洲人的聚集地,而这一带的跑马埔路(Race Course Road)就是以附近的跑马场命名。牛只交易在小印度也迅速发展, 因此这里有两条路就以养牛大户柏利利奥(I.R.Belilios)为名。巴弗罗路(Buffalo Road)和加宝路(Kerbau Road, Kerbau在马来语是水牛的意思), 也反映了小印度当时的历史。

以下内容来自:同程旅游 https://www.ly.com/go/shopping/3036/30360000000215.html

小印度位于新加坡中心区的东北部,这里居住着新加坡的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南亚诸国移民,其中又以印度裔居民最多,所以取名小印度。这里仿佛是一个印度的缩影,特别是在一些节日,如屠妖节和大宝森节等,这里都被装点成金碧辉煌的神话世界。搭乘地铁ne线到小印度站,出站便能闻到一股浓烈的香料气味。

街道两旁是色彩鲜艳的房子,各式小摊,卖的通常是印度手工艺品、沙丽、包包、首饰、坐垫。满大街飘着印度音乐,随处走来的被沙丽包裹着的印度女人,身上是红的、绿的、蓝的各色沙丽以及各种夸张的图案,她们都戴黄金的耳环、项链以及手镯。满大街的金饰店,柜台里的项链、手链摆放得密密麻麻,好像在卖菜,但生意却好得出奇,时时刻刻有很多男人、女人在里面购买。

很多小店里都有画印度花纹,20-50新元,很酷,画上去风干后再把颜料去掉,留下的花纹不要用力擦的话可以保持近一周。小印度的主要街道为实笼岗路(serangoon road)及其路内的小巷,如甘贝尔巷(campbell lane)、南洛街(dunlop street)和欣登路(hindoo road)。实笼岗路常年笼罩在香料和鲜花的香味中,有各种出售印度阿育吠陀精油、黄金、熏香和各种质地的织物的摊位,这里是小印度的主干道。

喜欢美食的人也可以在这里买到很多正宗的印度咖喱香料。

到达方式:其他交通:地铁 NE线小印度站(Little India),车站编号NE7。公交车 在乌节路(Orchard Road)乘新巴64号、65号或111号公共汽车到实龙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