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骆明(原名叶昆灿)的女儿叶丽茜博士联系我,希望收集关于骆明的相关评论。这让我回忆起与骆明相识的岁月,特别是1980年代初期的交往。他的离世令东南亚华文文坛深感痛惜,而他为华文文学所做的诸多贡献,至今仍被人们铭记。以下是对他生平一些重要事迹的回顾。
骆明一生致力于推动华文文学的发展。早在1988年,他在担任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期间,发起并促成了首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的举办。这一活动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文学工作者,包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及新加坡的众多知名作家,如孟沙、方思若、陈琼华、茜茜丽亚等人,旨在促进各国文学交流,探讨共同课题。活动自1996年起设立亚细安华文文学奖,每国推选一名获奖者,首届获奖者包括菲律宾的吴新钿、印尼的黄东平等人。2018年,83岁的骆明仍不顾年迈,亲自参与了在缅甸曼德勒举办的第16届文艺营,与中国驻缅甸总领事及筹委会主席共同主持开幕式,展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
骆明还积极支持资深华文作家的创作与研究。他曾大力推荐印尼华文作家黄东平,使其在2014年获得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颁发的南洋华文文学奖特别奖。黄东平在印尼排华时期创作艰辛,他用复写纸抄写多份手稿,分寄各地以防丢失,甚至因此手指留下永久的印痕。骆明在文中深情回忆,自己也曾收到过黄东平寄来的珍贵文稿,足见两人深厚的友谊与他对老友成就的珍视。
此外,骆明对新华文学的传承与推广不遗余力。2004年,他推动了国家艺术理事会与文艺协会联合开展的驻校作家计划,邀请尤今、心珍等作家走进新加坡多所学校,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培养文学新人。学生的优秀作品经修饰后,还在《新加坡文艺报》上发表,获得广泛关注。2005年,他又主编出版《新加坡华文作家传略》,收录542位新华作家的简介,其中包括百位已故作家,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印尼作家立人对此书高度评价,认为其为文学团体合作编撰作家历史资料树立了典范。
骆明还倡议设立多个文化机构。1990年代末,他推动创立新华文学馆,经过多年筹备,该馆于2012年在月眠艺术中心落成,藏书逾万册,既保存了文学遗产,也为年轻一代了解先驱贡献提供了平台。文艺协会现任会长李选楼曾表示,馆内藏书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有助于激发创作热情。2022年,骆明又提出设立中正人藏书馆的构想,旨在收藏中正中学及其校友、教师的出版物,并希望我协助联系校友捐献书籍。
2024年9月,骆明在住院期间仍牵挂新华文学馆与中正人藏书馆的进展。2025年4月18日,他不幸去世,东南亚文坛一片哀声。菲律宾作家王勇、泰国作家杨玲及马华作家马崙等纷纷表达哀悼,称其精神将激励后人。临终前,骆明嘱咐子女叶丽茜、叶君瑜及叶美仪筹建骆明文学馆,拟设于其故居林大头路15N号,收藏其生平作品、手稿、书信及藏书万册,并通过举办讲座与展览,保持场馆的活力。叶丽茜表示,将遵照父亲遗愿,精心规划修缮及展品布置,完成后将通知文艺界人士。我对此充满期待,这将是新加坡首座以作家笔名命名的文学馆。
回顾骆明的一生,他不仅是华文文学的践行者,也是文化传承的推动者。他在人世间的牵挂与情义,通过这些不朽的贡献,深深留在了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