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 顿 ✕ 教 师 介 绍
表演系:孙宁芳老师
孙宁芳,莎顿国际学院表演系华文表演专业教师、知名演员。
曾任职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作为职业演员出演舞台剧《蜗居》《于无声处》《茶花女》等四十余部、影视作品十余部。另外还有导演作品若干。
此外,孙老师还曾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表演系研究生表演,并担任本科班台词、表演和大戏导演教师。
一个人从骨子里散发的热爱和强大的表达能力,是能够感染到其他人的。
小编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去莎顿的表演教室旁听孙老师的课受到的震撼。
我们刚进表演教室很好奇,几个人都在东张西望。孙老师见状,随手拿起一把扇子刷的一甩,瞥了我们一眼,讲了两句台词,一种神奇的氛围从她身上蔓延到整个教室。
明明她并没有拿腔作调,明明就还是慵懒、平和的姿态,但随后不止是学生,我们也都被她的课吸引了进去。
这次我们邀请孙老师,给每一位表演者,每一位热爱戏剧的人,讲述她自己在表演中成长、蜕变的故事。
强大的表演力,从来不是一天炼成的。追述起点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孙老师,也会给还在幼苗阶段、起点阶段的学生们以启发。
孙宁芳老师专访
我爱“表演”,“表演”让我成为“演员”,更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我爱“表演”,“表演”于我不只是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孙宁芳老师
跟很多有表演天赋的孩子一样,孙老师年少的时候也曾是胆怯彷徨、优柔寡断过,怕输、怕错、怕被埋怨。
孙老师说,是表演给了她新生。
当我踏进“戏剧表演”的大门,才仿佛开启了眼界获得了新生:“表演空间”“第四堵墙”“角色的世界”......这些陌生的名词就像魔法师的箱子,充满未知,却让我有足够的安全感在这里“探知和试错”。
慢慢地,不怕错了;慢慢地,自信了;慢慢地,人生百味尽已品尝,心打开了,也就再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在孙老师看来,表演的发源和根植的土地注定着它对人的影响力。
“表演”这门学科有着非常庞大的体系,就像一棵参天古树,岁月的滋养使它枝繁叶茂,高耸入云,那种高不可攀的神秘气质让人心生向往。
当我们把目光从高耸入云的树冠收回到你所站的地方,会发现,它那深深地扎进泥土的根系才是更庞大的存在。
“表演”源于人类古代的“祭祀”,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祭祀”是一种精神活动,从发生就注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上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表演”从“祭祀活动”中抽离出来成为单独的存在,从简单的“扮演”,发展成为今天的“表演学”、“表演艺术”,也正是它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所有的艺术高等院校和国家剧院,都会以这句话作为“表演教育”的座右铭:“要演好戏,先做好人。”
在技术层面,表演的最高境界是“生活”;而从长远的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表演的意义是“塑造人”。
作为演员的孙老师,非常享受在舞台上“过角色的生活”,享受聚光灯下众人的关注,享受演出结束时的鲜花掌声和赞美。
而在事业上,曾经也是“很小一粒芥菜种”的她,不仅在演艺事业中长成了高大的树,也开始成为别人的庇护。
△莎顿学生沉浸式表演
△表演系学生在孙老师指导下进行话剧排练
2015年至今,当我把工作的重心转向戏剧院校,从台前转到幕后,我发现教育和培养年轻演员是一项更具挑战的工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青年演员是行业的未来,作为老师,如何正确的引领他们的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除了教授学生“声台形表”这类基础知识,“为人师表”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功课。
教育这条路,任重道远。
在AI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很多行业面临被科技取代的窘境,艺术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也不能幸免,比如绘画、音乐·····
也有学生担忧“表演”的未来。
孙老师挖掘出这门“人类精神传递的纽带”的艺术根基,抚慰了他们的焦虑:
“表演”这门艺术,是实践的艺术,是交流的艺术,是人的艺术。
因为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这种情感上的“活的”互动和交流,是科技永远无法替代的。“表演”这门的艺术,会在人类艺术的舞台上屹立到最后。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前进的步伐,但当我们在新加坡这片国际化的土地上,拓展视野,跳出眼前的“小世界”去看世界发展的轨迹的时候,就会明白:“无论世界如何改变,我们初心不变。”并非只是一句口号,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底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