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很多年轻人都不买房了,因为不结婚了,这种定调的宣传被自媒体不断放大。很多人觉得年轻人因为不想结婚所以也不需要 买房了。其实这个逻辑是不成立了,真实的原因还是年轻人变少了,买房的潜在客户群变少了。准确的说不是年轻人不结婚才不买房了,因为买不起才不买了。结婚不是买房的唯一原因,甚至很多时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人追求独立才是买房最主要的原因。尤其现在随着女性收入水平逐渐追平男士,女性想要拥有独立住房的思想越来越普及,很多经济条件优越的女性都有自己的婚前独立住房,即便经济条件不优越,购买独立住房的女性也越来越多。
既然婚姻越来越让人没有安全感,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退路。这是很多女性买房的重要原因。而男生就更需要有独立住房,首先按照传统观念,男人要为婚姻准备房子,其次即便不结婚,男人也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当然这个理由对男女都适用,毕竟多数年轻人不愿意跟家人一起住,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尤其大龄不结婚的情况下,受不了家里各种催,更是离开家的理由。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有几个人能接受一直租房过日子。天天想着房东涨房租,看房东脸色,甚至房东不爽可以随时赶人。其实说到底不要说什么看不起买房背负房贷,也不要说可以一辈子租房之类的话,本质上还是买不起。但凡有经济能力谁不想住自己的房子。那些号召不买房的自媒体都是为了迎合年轻人买不起房的心态,大家一起寻找精神安慰而已。实际过程中,即便看跌房价,你采访100个年轻人,99个也希望有自己的房子。不为别的,就为那份硬气和自由。
说完这些大前提,很多人又开始想着,我们会不会走新加坡的住房模式,那样自己至少可以低价先搞套组屋保底。这样也能少奋斗好多年。新加坡的组屋模式起源于1960年代,主要方式是政府建房,然后低价出售给居民,居民可以分期付款获得住房。也有少部分人通过租赁方式获得。政府的思路是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政府保障,中高收入群体可以去市场购买商品房。经过几十年发展,新加坡目前组屋拥有率超过80%。总体来说保障效果还是明显的,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只要不是特别懒,都有一个面积合适的房子。
不过组屋一般建在相对偏僻的地方,而且一家只能申请一套。申请的条件是在新加坡和世界各地没房子,并且30个月内没有卖房子的记录。收入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组屋购置5年后可以出租或者出售。组屋是10几层到20多层的板楼。其实看了这些之后可以理解基本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不过条件更宽松一点。另外注意一点,组屋也是有房产税的,只要房子市场租赁价格超过某个阈值就必须缴纳房产税。新加坡所有房屋都是房产税征收对象。所以很多人盼着我们效仿新加坡模式,也得接受普遍房产税的存在。
另外一点,这个社会恒定不变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组屋虽然便宜,但是缺点也不少,比如板楼通风问题,采光问题,周边配套问题。另外就是户型相对单一,很多房子建设年代久远比较老旧,小毛病也不断,虽然政府有修缮,不过力度一般。组屋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基本的居住需求,想要住得好,还是需要去购买商品房。组屋的价格一般在3.6万以内一平米,而正常商品房价格都在8万以上,甚至达到16万一平米。当然商品房所在地段都比较好,新加坡城市不大也不存在学区差距问题。所以不用考虑学区房的问题。当然有钱的家庭一般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者国际学校。
最后关键问题来了,我们会不会效仿新加坡组屋模式,大规模保障居者有其屋呢?要知道组屋只有市场价的三分之一。按照北京现在二手房挂牌均价6.88万每平算,三分之一直接降低到2万2区间。这对北漂和年轻人的吸引力就大了。现有房价降低三分之一,可以说大部分城市年轻人都买得起了。然而现实可能比较残酷,首先来说新加坡是移民国家,相对来说新增人口都是精英阶层,没有入籍的只能承担8万以上的房价,并且他们也承担的起,所以新加坡只针对本国居民开放,即便大城市真搞组屋,大概率也是针对本市居民甚至限制到城区户口,那个时候户口一定又非常紧张。即便现在,搞个北上广深户口也不容易。另外新加坡一共几百万人口,7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一年成交新房不过5000套左右。还赶不上我们一个热点二线城市多,可以说举国之力解决这点问题不算难。我们全国10几亿人口,怎么做到公平分配就异常复杂了。尤其是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如果直接补贴住房这种大件,就是典型的倾向于富人的财富转移支付了,所以很多地方只能搞人才房,廉租房,也不能直接低价搞产权房,普及大众。
组屋模式可能会成为某些富裕城市学习的模板,不过不太可能全国推广,我们未来更可能推广的是租赁模式。由国家出面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不过不管是试点组屋还是租赁住房,想要住好房子一定还是商品房,就跟低保一样,最多保证吃饱,不可能让人吃好。组屋模式就更需要努力先拿到核心城市的户口才有可能享受到。不过一般来说核心城市,不买房拿到户口的路也不太多。所以不管哪种形势,躺平是不太可能享受到的,想要过好日子还得多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