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香港或新加坡授课型硕士,与大陆985专硕相比,前景如何?

提问:

国内某末流211学校商科,已经大四,考研复习两个月考一所211学校专硕差了十几分,现在面临不知道继续考一年985专硕,还是申请香港或新加坡研究生,本科均分86.7,暂无雅思成绩,有几个水项目和比赛获奖,雅思估计在6.5到7之间。

抛开个人就读期间的努力和提升,单纯讨论上岸之后的就业前景,我不得不怀疑你在耍流氓。

其实任何学位对个人的帮助都是辅助性的,只是帮我们突破向上就业的门槛,通过优质企业简历筛选,而非直接帮你用港新名校硕士或大陆985硕士学位换一个很好的工作offer。

搞明白这层逻辑,再去比较港新授课型硕士和大陆985专硕的前景,我认为同等本科背景下选择港新你能去到比大陆考研实力更好的学校,而毕业之后,你会比同等本科背景的同届学生更有就业优势,在人才引进政策、留学生优惠方面也有更多的实际受益。

不过以上论证的前提是——你在港新读书期间得顺利找到实习岗位,积累一定实习经历和工作能力,在这方面有极大的付出,才可能让自己的留学生身份发挥最大作用。

回到题主的本科背景和问题语境,末流211基本也就是宁夏、西藏、广西、贵州大学这些(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我自己还是内蒙某双非呢),而且还是商科。

以这个背景去考大陆985的商科专硕,在考研整体难度没那么大的时候已经卷得一批,搁现在更不会有什么竞争力,所以从实现的难度来说我都要劝退你了。(学姐自己就带了很多考研转留学的人,基本都是卷不动然后把留学当救命稻草)


01.


大家不要老觉得大陆考研卷,香港授课型硕士留学就不卷了,你好好想想:

大陆好歹还有39所985、116所211,新一轮公布的双一流大学有147所!但香港呢?港八校里前三所已经卷成绞肉机了,成大和理工也接班变成前三所的平。浸会排名是弱了点,但学科实力不弱,难度并不低。

至于教育大学和岭南大学,因为学校性质特殊——前者是教育类单科高校不参与排名(可人家教育学科排名直接能赶上大陆最强的北师大啊),后者是非研究型、以教学为主的博雅大学,所以排名断层、500开外也可以理解。

所有大陆学生主要申的其实就这8所学校,甚至后三所的申请量都可以忽略不计,扎堆申的就前三所+城大/理工,难不难的你心里还没点数嘛?

说句不好听的话,港前三新开一个硕士专业,那都相当于在给学生发福利了,结果有些人还在鄙视人家水,诋毁港硕学生花钱买学历,那你倒是去申申看啊?

城大官方公开22fall申请递交量,同比翻了一倍,金融硕士更是85%入学新生背景都是985/211或者海本,而且基本都是大陆和海外知名院校本科。

前五年985/211的学生基本港前三随便选,成绩太低的、没考出雅思成绩的,还能用个六级成绩申请城大、理工保底,至于浸会、教大和岭南后三所更是不屑一顾~

那现在呢?甚至曾经被嫌弃不要不要的城大和理工,也慢慢开始硬气起来:

“985们看过来,我们学校今年的排名又进步一大截啦,不比你们本科学校差;

211?看看你学习成绩怎么样吧,一般的那我再考虑考虑;

双非嘛?我更加得考虑考虑了,门槛逼格得配上我的排名,要不然招一堆学渣回来,大家都觉得我是个水校了,还天天骂我花钱买榜。”

至于后三所,人家这几年内心的OS是:

“甭管你985/211还是双非,既然不把我放在眼里,我也不care了,想来我们学校,读我们专业,说吧——看看你自己凭什么配?”

所以我跟你们说港校申请卷、申请难,并不是耸人听闻。

有些人老拿什么利益相关恶心姐,那你凭良心说:

大陆每年考研,是不是几乎百分之八十的考生都在陪跑当炮灰了?

同样是双非学生,考上清北复交浙大甚至C9的概率是不是比拿到港前三offer的概率低?

拿到港八所里面任何一所学校的硕士学位,在不考虑其他个性化因素前提下,是不是比他们双非本科甚至双非硕士毕业,更有就业竞争力?

港八所的一年制硕士毕业了,是不是能通过教育部留服中心的留学生身份认证?

是不是可以同等享受到国家规定的留学生优惠政策?

如果你不能回答上面这些问题,那就不要老是揪着国家和企业都能认可的学制长短说事儿~

一年制≠水,通过率低≠含金量高,留学≠一本万利

我干HR多年的小姐妹告诉我:

他们招人确实会先看学生的学历背景,但主要是关心学校的级别,专业对不对口,至于一年两年还是三年倒不会在意。而且学生的个人能力很重要,即便名校学生能通过简历筛选,但最后决定他们留任与否的,还是得看具不具备基础的工作技能和被培养的潜质。

所以大家不要想当然地觉得什么一年制硕士不被认可,这个学位制度一直都存在,甚至比咱们大陆两年制的专硕学位制度存在时间都要久!!

而且香港有些授课型硕士也会考虑到专业的知识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一年制延长到1.5年甚至2年、3年的也有啊,只是一年制更普遍,而大家不知道罢了。

另一方面,留学生们也不要觉得自己去到一个世界排名TOP100、TOP50的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你不好好上课,不认真学点东西,天天开启度假模式的留学,那你找不到好工作你确实活该!

即使是需要名校学生充门面的企业,在经济环境很差的情况下,也会大力压缩企业用人成本,招你一个名校毕业差点拿不到学位证要被中途劝退干啥啥不行躺平第一名的留学生回来当祖宗、充大爷嘛?

论听话好用又积极进取的当然得是大陆毕业的985/211学生啊!

SO,港新授课型硕士有没有前景?受不受认可?认真读了和没认真读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02.


聊完港新授课型硕士前景的问题,学姐再给大家发散思维,讨论一下性价比。

其实留学性价比这个东西,因人而异,因需而异,你说一定是稳赚不赔嘛,也不一定的。

很多人会从投资的角度看待留学,去比较留学和大陆读研的投入回报比,这个角度OK,但那是在两条路都能行得通的前提下,说得通俗点就是留学申请和考研你都能拿到差不多层次的offer。

现在的问题是考研淘汰率太高,留学想申到名校的门槛也非常高了,对大多数人而言,性价比这个衡量指标几乎是不存在的,除非你心甘情愿去马来西亚、泰国这些暂时还比较小众的国家。

港新现在的情况是:学校不多,专业也不多

像传媒、法学、教育这些大家申得还比较多的领域,之所以卷的程度堪比同一级别学校的商科,就是因为很多学校都没有这些专业,offer名额直接就对半砍了。

还有一些人会把香港留学申请很卷加一个“疫情后”的限定,但其实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香港留学的卷,而不是导致了香港留学的卷。

香港留学真正卷起来的内因和外因,我认为至少有下面这几点:

1)港前五本身的排名和实力都不错,浸会和教大在传媒和教育领域内的单科实力也很强,这些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低,所以起码这些学校都是有值得去申的留学价值在的;

2)大陆本科学生整体的就业意愿度和升学意愿度之间的比例是失衡的,大家想更好就业,必须要继续升学拼学历,所以升学生源的暴增带动了留学生源的暴增;

3)更进一步,对中国大陆学生比较欢迎的英国名校,现在也在逐步调整不同地区的留学生招生比例,简言之就是分配给中国大陆学生的升学名额不再那么可观了。

而且现阶段,全世界范围内比较热的主流留学地区依然是美英澳加,以及近些年火起来的新加坡、中国香港甚至中国澳门,世界上留学申请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学生。

美国因为绝大部分硕士专业在申请时必须要提交GRE,而且对中国大陆学生分配的名额又极低,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学生最难涉足的一个留学国家;

澳洲的留学成本相对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最高的一批,尽管QSTOP100的学校有八所,除了墨尔本的要求很高其他学校要求相对比较低,但是价格方面也劝退了许多中国学生;

英国的留学成本、可选范围以及认可度,前几年都是主流留学地区中间综合性价比最高的,但是近几年的成本的涨幅、申请的难度都上升了很多,尤其是伦敦地区的名校和“王爱曼华”,都在慢慢提高中国学生的申请门槛;

放眼观之,香港的留学形势自然就水涨船高了,学费嗖嗖嗖的涨,申请筛选学生毫不手软,卷的专业每年都更卷,非热门专业现在也都不冷门了——

总结起来就是:想在港八所里边轻轻松松捡漏?没门;想在港前三捡漏?更加没门!


03.


所以不管是疫情前还是疫情后,只要学历在大陆依旧是就业的铁门槛,香港留学的性价比就是很大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同等付出下你能去排名更好的名校,而且升学风险也更低;

其次,毕业后,你提前积累了工作经验,行业的变化趋势对你的影响不大(很多人三年前辛辛苦苦跨到一个热门专业,三年后行业的人才需求早就已经饱和,甚至萎缩了),而且还拥有被政策优待的留学生资格;

最后,换一个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绝不只是新鲜感的获得,我始终认为留学带给我的最重要的是眼界的提升、观念的开放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

申请的难度+学费的涨幅+国内外经济形势+...这些统统扼住了留学生的咽喉。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留学生硕士的身份优势在就业市场中也是处于绝对贬值的位置。

只不过相比同等本科背景的国内研究生,相比学历更低的本科学生,港前三甚至城大理工硕士留学生的背景还是更吃香的,竞争优势也更突出。

从这一点而言,一个普本学生在香港读研究生的性价比肯定要高于在大陆考研的性价比。

如果你真的只是末流211背景,各方面的经历也很普通,学姐建议你在硕士学历上一定要优先选择学校平台,如果你考研最后调剂去了一个双非的学校,怎么起到刷背景的作用呢?

相比之下,港新对大陆985/211学校的具体情况并没有那么了解,只要你有211这个标签,均分也算高,不管末不末流,项目竞赛经历水不水,冲刺港三新二商科也是很有机会的。

实在担心的话,商科擦边专业+城大理工选起来,前面说到了,人家的认可度并不低。

以上,希望对同样有类似困惑的同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