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实施含糖饮料分级制,饮料业者面临的挑战与新商机

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Ong Ye Kung)宣布从2022年12月30日开始,含糖量及饱和脂肪成分较高的饮料必须贴上营养登记标示。王部长表示,新加坡人每天摄取糖的方式有超过一半来自饮料,其中罐装及包装饮料占了约三分之二。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卫生部对包装饮料强制实施了「营养分级标签」及「广告禁令」。王部长补充,虽然营养分级标签(Nutri-Grade)看似一个「中性、甚至听起来还不错的名字」,实则对消费者传达了「避免饮用带有Nutri-Grade中高糖分的饮料」的信息。目前,含糖量及饱和脂肪成分最高级别的饮料也被禁止刊登广告。

自2019年起,新加坡便开始禁止含糖饮料的广告,也被誉为世界上首批禁止不健康饮料广告的国家之一。这项措施是为了对抗糖尿病,禁止的项目包括了印刷、广播媒体、网络及社群媒体等平台。

王部长表示,从2019年开始,这些措施为市场供需双方带来了正面反馈。「生产商在措施生效日期前大幅调整饮料配方。」此外,初步数据显示包装饮料的含糖量的中位数从2017年7.1%减至2021年的4.7%。

虽然含糖量较高的包装饮料销售额从2017年的63%下降到2021年的40%,但相反地,含糖量低于5%的饮料的销售额从37%上升到60%。卫生部和保健促进局将更努力地减少现做饮料的含糖量,包括咖啡店的即制饮料、鲜榨果汁和珍珠奶茶。这些饮料都是新加坡人饮食中糖的增长来源。

王部长表示:「我们的最新措施是要求饮料店在实体和电子菜单中,标注饮品含糖量及饱和脂肪成分。」

另外,含糖量及饱和脂肪成分最高级别的现做饮料将被禁止投放广告。该部门希望23年中旬公布这项措施,并在年底前生效。「这不是一项严厉的法规,而是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信息。新措施目的在于帮助消费者作出更正确和更健康的选择,减少广告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同时鼓励产业重新修订配方」,他补充道。

在2011年的新加坡,每天有4名新患者被诊断出患有肾衰竭。目前数据已经上升到每天6名。除了改变饮食和糖的摄取量以外,卫生部也正在启动一项名为「健康SG」的重大医疗保健转型策略,将进一步重视预防医疗。私人家庭医生将被招揽到公共医疗保健系统,以提供预防护理措施。居民将与他们选择的家庭医生登记并合作,改善并维持他们的健康。

原文出自Marketing-Interactive《SG govt to have even tighter ad measures for sugary drinks


i-Buzz Asia观点》

消费者在健康、口感和价格三者间的取舍

根据i-Buzz Asia数据显示,新加坡消费者对于此法规最担忧的,莫过于「健康」和「口感」之间往往无法兼顾。在消费者的一般认知中,若想要健康,一般上需要牺牲口感,营养分级越高的饮料可能会带有口感不佳的心理暗示,更有可能与高昂的价格挂钩,长期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此政策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些消费者透过营养分级标签意识到自己平常喝的饮料被分类为D级(最高级别)后,决定把目光投向其他更健康的饮料。

手摇饮业者面临诸多挑战

i-Buzz Asia透过关联分析观察受影响的饮品,发现手摇饮、汽水、蔬果汁、豆奶等类别关联度高。数据显示本次政策讨论与手摇饮的关联度最高,手摇饮在应对政府减糖措施时将面临许多挑战。新加坡手摇饮品牌林立,许多品牌必须针对现行规定进行相应措施。配合相关制度,平常可调整甜度的同品项饮料,需要逐一进行Nutri-Grade的评级,若同品项中有甜度不达标的情况,则会导致相关饮料全部无法宣传,而甜度固定的饮料,若超出评级范围则有可能也无法宣传。由此,许多品牌将被迫调整菜单。例如台湾品牌幸福堂也在今年2月全面退出新加坡,网友表示高糖分的饮料将会被逐渐淘汰。

其次,拿铁或奶茶类饮料,可能将推出低脂奶、植物奶、豆奶等选项,但也将面对不符合消费者口味的风险。再者,手摇饮常提供消费者加料选项,相关成份根据消费者喜爱增加而难以透明化。水果茶也因此政策相当头痛,若使用新鲜水果其含糖量也会跟不同农地的生长条件有关。

低糖健康饮品可考虑前往新加坡发展

i-Buzz Asia观察发现,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虽然刚开始对于政策难以适应,但仍会渐渐遵从政府的教育,开始响应这样的政策作为未来的生活方式,虽然新加坡政策看似为饮料业者带来许多危机与挑战,但我们也认为若品牌主打健康饮品,可考虑未来趋势前往新加坡发展。另一方面,低糖健康饮品在新加坡也许是个未来商机,但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好不好喝」仍旧是选择饮料的第一考量。因此,要取得健康饮料的优势,势必得在含糖量、口味、价格三者之间取得平衡。

若希望了解更多东南亚市场饮料产业数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