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异国风情之:裁缝罗元森,将黄金坊打造成小泰国,想知道哪里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

拼搏近40年,罗元森早把黄金坊当第二个家。

黄金坊(Golden Mile Complex)于1973年竣工,是本地最早的综合发展项目之一,楼高16层,有411个商业单位,226个办公单位和68个住宅单位。住宅单位景致怡人,早年非常抢手;加上位置理想,商业活动也蓬勃。

罗元森(59岁)是早年把黄金坊打造成 “小泰国”的推手。他说自己原本跟着舅舅当裁缝,“1980年代有大批泰国客工到新加坡工作,我就到工地招生意,帮他们量身订做牛仔裤和西裤,当时还不流行买现成的。后来生意越来越多,每个月缝制六七百条裤子要送到全岛各地,所以我想找个方便的地方,让客工们自己来领。”

从生活所需到消闲娱乐

罗元森从这家在黄金坊的裁缝店起家。

黄金坊有几家长途快车公司,是泰国客工从家乡坐巴士到新加坡的终点站。罗元森说:“黄金坊是泰国客工接触新加坡的第一个地方,也是他们最熟悉的,所以我在这里租了一家店面开裁缝店。后来有泰国朋友帮忙从泰国进口日常用品,我又租下隔壁店面卖卡带、药品和食品。”

黄金坊犹如泰国客工的第二个家,周末人来人往。

除了日常所需,罗元森后来也引进泰语卡带和录影带等娱乐产品。


因为通晓泰语,也经常和泰国客工打交道,罗元森很清楚他们的需求。他在黄金坊经营的商店,高峰期有20多家,从钱币兑换商、金店、电器店、迷你市场和书报摊等,到提供休闲娱乐的卡带店、录影带出租店、电影院、KTV到夜总会都有。当中,Thai Disco还有现场乐队表演,是许多泰国人难忘的回忆。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泰文书报是客工主要的精神粮食。

黄金坊里的休闲设施如KTV和夜总会,都是按照泰国人的喜好设计。

罗元森(左)曾在黄金坊开过播放泰语片的电影院。

罗元森说: “1988年到2000年之间最热闹。泰国客工一个月发两次薪水,5日、20日出粮时,他们会大批地涌到黄金坊,一部分薪水汇回家,一部分钱买东西。当时我开了五家钱币兑换商,才足够应付需求。”

罗元森离开黄金坊前,经营钱币兑换店。


罗元森很懂得把握商机,原本在黄金坊租店,后来业主开放出售单位,他一有机会就买下。罗元森手上有约100个单位,一二楼许多店面都是他的,还有楼上的住宅单位。他带记者参观小泰国时,租户看到他都会打招呼,还真有种“出巡”的感觉。

搬迁后无法再随性自在

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引进其他国家的客工,来自泰国的客工渐少,黄金坊的生意也变淡。罗元森陆续将店面租给其他人经营,只留下主要生意,如超市和钱币兑换商。尽管如此,黄金坊的“小泰国”形象依旧鲜明,除了泰国客工喜欢到那里一解乡愁,本地人和外国游客也会去寻觅道地泰国餐和购买泰国食材。

黄金坊二楼的鹏泰超市是“小泰国”的必游之地。

泰国客工常到鹏泰超市添购日常用品和食品。


位于黄金坊二楼的鹏泰超市在1990年代开业时,只是一个3000平方英尺的单位。后来罗元森陆续买下周围20多个单位,超市面积扩大至1万多平方英尺。里头的泰国商品琳琅满目,好些还是罗元森谈下代理权的。鹏泰超市后来也成为小泰国的活招牌。

随着黄金坊成功集体出售,业者须在5月之前搬离,罗元森经营的鹏泰超市及钱币兑换商将搬到加冷Aperia Mall。其他商家也各分东西,“小泰国”从此在新加坡版图上消失。罗元森感叹地说:“当然舍不得。这里就像泰国人和我的第二个家,店家想怎样摆放物品我都不太管,很有泰国小市集的味道。搬到其他地方,就像从乡村搬到城市,环境虽然更好,但有了业主和管理层,没法像以前那么随性自在。”

黄金坊的四面佛,常有信徒到此还愿。


采访当天还有信徒请了泰国舞群在黄金坊外表演,罗元森说这里的四面佛很灵,信徒常来还愿。这尊四面佛是2000年前,一家百货公司结束营业时留下的,罗元森出钱出力将它搬到户外供善信膜拜,香油钱捐作慈善。这尊四面佛之后会安顿到跑马埔路(Race Course Road)的龙山寺。

黄金坊在2021年被列为保留建筑。未来,抽掉小泰国的灵魂,在原有的标志性外表下,会注入怎样的新生命?

泰国舞群在“小泰国”的四面佛前欢愉地表演,此情此景可待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