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6年前,独自带着两个女儿闯荡新加坡的北京妈妈,现在怎么样了?

从4月27日)起,外籍人士在新加坡购房买方印花税从30%调至到了60%!“留新”的成本越来越高了。无论是教育成本,还是日常花销,近几年新加坡的各项花费飞涨。而“亚洲第一卷”的教育环境也并没有劝退众多依然向往新加坡的家庭。

到底为什么去新加坡?为了孩子这一切“值不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6年前带着女儿独闯新加坡的北京妈妈的故事。


为什么来新加坡?

6年前,阿婕从北京带着2个女儿来新加坡读书。6年后,16岁的姐姐在斯坦福国际学校读11年级,预备申请大学。6岁的妹妹也在斯坦福,读K2,之后打算换到美国国际学校继续小学课程。

说起来新加坡的原因,在北京,小学之后只有外籍孩子才能进到纯国际学校读书,这对一直读国际学校的姐姐来说,陷入了升学困境。在北京寻寻觅觅,阿婕和老公找不到满意的学校。

干脆就另辟一条路,2017年8月,她带着2个女儿,来到了“教育强国+育儿天堂”之称的新加坡。

△刚来新加坡时候的小姐妹俩

跨国搬家、申请学校、照顾俩女儿衣食住行、安抚情绪......适应新环境已经焦头烂额。

于是收到小女儿学生准证被拒绝消息的时候,阿婕差点当场崩溃大哭。

她说,真的是对新加坡“特别讲规矩”这件事又爱又恨,爱它的规范和简单,又恨它“说是3岁才能申请学生准证,差几个月差几天都不行”的严格。

因为不到3岁没法去幼儿园,只好妈妈去哪带到哪儿

为什么坚持上国际学校?

10几年前的北京,焦虑的鸡娃家长们丛生,学幼教出身的阿婕,一心想要孩子们从公立学校过度的竞争中挣脱出来,走一条尊重自我的自由路。

大女儿出生前她就想好了,3个月时孩子开始打疫苗,就打的是国际版本。

△ 就在教室里,做一场小小演奏会吧~

后来听了大女儿第一个国际学校校长,关于组团 VS 自由行的观点后,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的传统教育,就像是组团旅游,导游带着去哪里就去哪里,导游讲这个风景是什么我们就认为是什么。

而国际课程就像是自由行,一路自己去统筹规划,需要学会买票、租房、坐各种交通工具达到目标,还要学会和别人拼车、拼房,自己去看去体会这一路的风景。老师,就是你选择的目标旅行地的当地人,带你去真实体验,但是他不帮你讲解,探索出来的东西需要你自己整理消化。

阿婕在妹妹的课室,给孩子们讲中文绘本。

事实证明,国际学校带给孩子的成长,确实超出了阿婕的预期。

拿孩子们上的IB学校举例:

  • 师生比率很好,小班授课,老师能够最大化因材施教,多培养兴趣,真正做到快乐学习:
  • 幼儿园:3个老师对10来个孩子;
  • 小学、初中、高中:每个班依旧是20个孩子左右

  • 国际学校宽松的环境、自主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培养,就像助推器,一路推着孩子越来越能主动思考、独立决策。

△一起唱吧~~

在阿婕心目中,这才是离家庭教育真正的成功越来越近——“让孩子独立走入社会,成功的在社会上做一个快乐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国际学校的各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世界公民意识

*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做出来的思维导图

大女儿:自己选择的人生

读国际学校,尤其是对于阿婕的大女儿这种,特长有点突出的,有点偏科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适合。她从小特别喜欢画画,如果在国内走公立学校路线的话,画画很可能就成为了一个爱好,不能成为申请大学的主项。”

在新加坡读国际学校,读国际课程,再去申请大学,路就比较多,要考察成绩、社会责任感、做项目的能力等等,成绩不再是唯一决定你未来走向哪里的那根线。

只是,阿婕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大女儿的独立弄到脑壳疼:

某个平常的一天,大女儿突然对阿婕说:妈妈,我决定要申请纯艺术大学,我要改读BTEC(顶尖艺术大学的敲门砖)。

阿婕吓了一跳,纯艺术?BTEC?咔嚓一声,如同雷轰电掣。

按捺住心中的崩溃,阿婕冷静下来细细跟女儿聊,却发现,16岁的大女儿不是异想天开,她为自己未来的学习的方向,做很多思考和探索。

孩子独立有思想,阿婕冷静下来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成果吗?

女儿的志愿是中央圣马丁,是英国最顶尖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之一,对学员作品集要求苛刻。女儿读的国际学校,对BTEC申请的经验不算丰富......这条路困难重重。

然而,妈妈把一切担忧向女儿摊牌后,她发现女儿的成熟超越自己的预期。

“她想好怎么做之后,会和我分析,自己想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都做了哪些调查。我也特别安心。

△大女孩的生日派对

我告诉她,既然你选择了想要考最好的中央圣马丁,就不要犹豫,直接申请。大学申请不上还有预科,今年申请不上还有明年。咱们年龄小,不怕耽误。”

妈妈的支持和尊重,让大女儿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妈妈的支持,孩子的自信


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选,并不代表,家长就安安静静“做孩子的朋友”,给她财力和提供资料就行。

阿婕努力做一个有前瞻性的妈妈,站在孩子的前面,想到孩子的前面。

当初,孩子12岁时来新加坡有点迷茫,我就给她分析,新加坡教育的思路更国际化,未来择校的路线更广。

付出同样的心力去读书、升学,在这里读书能选择的学校,世界排名也更靠前。而且,环境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更好,毕竟是全世界排名第一对孩子友好的城市。”

现在,女儿从自己用零花钱试课、学习爵士舞——到规划未来,选择中央圣马丁,也具备有了分析权衡利弊、做决策的习惯和能力。

如果说孩子的独立是培养出来的,那么她的勇敢就得益于爸妈的支持和护航,两者缺一不可。

小女儿:将“散养”进行到底

在大女儿身上,阿婕体会到了培养一个“会独立思考的孩子”的甜头,对6岁的小女儿,她决定“步子再迈大一点,胸怀放得再宽一点”。

为了帮助小女儿找到“心头好”,阿婕给她尝试了很多兴趣班,试一试,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至于怎么坚持下去?阿婕有自己的“手段”:想方设法让兴趣更长久。

首先,选能引导兴趣的老师。

其次,兴趣和专业,阿婕分的特别清楚。

她的标准是——“兴趣班不是专业,就要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兴趣就是兴趣,负担的是你生活中愉悦精神的那一部分。”

如果让兴趣变成乐趣?不以考级为目的,兴趣就有趣多啦!就拿弹钢琴来说,圣诞节学弹圣诞节的曲子,复活节学弹复活节的曲子,没事儿还拿钢琴练练小提琴的曲子。自娱自乐越玩越有创意。

现在,阿婕的小女儿特别喜欢她的琴。朋友来阿婕家玩,觉得她的小女儿特别逗,放下小提琴就去弹钢琴,放下钢琴又跑去拉小提琴。

练琴不仅不用催,还特主动,玩累了、跑步累了、做功课累了,就喊“我要弹会儿琴放松放松”。

妈妈每天给定的拉琴时间,常常会超额完成,偶尔忘记,妈妈一提,她就开开心心去拉琴了。

在阿婕看来,兴趣是专业的导航员:

孩子的路还很长,别推太猛了,伤到她的兴趣,反而适得其反。不如,让兴趣自然生长,开花结果。

姐姐的画画,也是这么开始的,只是到了后来,长久的兴趣支持她走向了专业的道路。

且“战”且爱的姐妹俩


所有二胎妈妈的烦恼,阿婕也有:两姐妹也有闹矛盾的时候。

这不,姐姐需要安静的整理作品集,却总被制造噪音的妹妹弄得心烦意乱,一个想要随心所欲,一个忍无可忍,相差10岁的俩姐妹,就干上了。

妈妈调解无效,求助远在北京的爸爸,找个借口出门,让姐妹俩自己谈。最后还真谈出了协议——每人一个时间段。9点以后,保持绝对安静。

姐俩自己谈的协议,比妈妈的说教和规定好用多了。而且,妹妹因此学会了社交规则;姐姐变得更加有责任心,在妹妹生日的时候还搞点仪式感,用零用钱买花送她。

人生就是不断成长的一个道路,孩子在成长,妈妈也需要不断成长。

阿婕自己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来到新加坡之后,就报读了英文班。从听不懂英文请人开家长会,到请女儿协助翻译老师的话,再到自己独立开家长会、能轻松给小女儿读英文绘本。

学开车、学新的泳姿、开始健身、瑜伽、徒步……来到新加坡,阿婕给自己的人生不断“开拓新的地图”。

而女儿们,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给自己定目标,往前闯。

这一点,阿婕也特别骄傲——她从来没有刻意去追问过孩子的成绩,但每次的家长会,都收获了挺多对孩子成绩和品格的赞扬。

也许我们的家庭条件不同,人生境遇不同,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选择的教育之路也不同。


但唯一不变的,应该是我们无论多大年纪,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开拓自己的境界,也慢慢放手,支持和鼓励孩子走向更高更远的未来,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阿婕的留学建议

有些姐妹说,你是因为家里有钱才出去新加坡留学,其实不是,踏实对比同样的城市,对标北京上海,新加坡的房子、养车、孩子读国际学校和生活费用,跟北京主城区差不多,比上海要便宜一些。

但是如果比英文环境、空气质量、自然环境,新加坡要好很多。来到这里之后,我和孩子们都不愿意辜负这么好的环境,运动比之前多很多。新加坡人和人之间的友善、尊重会比较多。同一个学校小朋友,路上遇见会打招呼。公共场合大人之间的争吵,小孩之间的吵闹,都会比较少。

办事情走程序就行,不合规定,没有人会给你开后门,也不用托人走关系。新加坡的整体氛围,相对宽松有礼貌。

如果要说留学性价比,孩子在新加坡读书,没有国内孩子那么辛苦。付出同样的努力,能申请到更多更好的大学。

陪读不容易,但人都要成长,无论多大一定要学习,不断拓展自己。我自己用了3、4年的时间,把语言(英文)通关了,就感觉视野更大了。

自己状态,会影响孩子的状态,如果有个不断进步的妈妈影响,孩子大概率也会热爱学习,不断进步,孩子和家长一起,都会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