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人人有房?我们能不能借鉴新加坡的住房制度?

新加坡的组屋现状

新加坡82%的人住政府组屋,组屋有点像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没有阳台,加宽的走廊既是通道更是住户的休闲区,让不同族裔的邻居们低头不见抬头见,促进交往和融合。

小区没有围墙,一楼架空,供住户停放自行车,安置邮箱和垃圾桶,少量用做商业、托幼、老年活动或诊所,余下皆为休闲设施,也用来临时举办一些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公益活动或者住户的红白喜事。

遮阳又挡雨,往来有捷径,大路上的行人自然也就少了。还兼顾了通风、防灾和各种管线的集中维护,一举多得。

入夜,所有楼道灯火通明,彻夜不息新加坡的停车位“概不出售”,有房就可以停一部车,无固定车位,先到先停,有空就停。

组屋和部分公寓的停车场也对外开放,住户外出上班,空出的车位恰好留给来此附近工作和办事的人。这项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停车场的使用效率,限制了有钱人肆意占有过多的资源。

此外,除了极少数市中心的传统保留街区设有路边停车位,绝大多数建筑设施和机构都配套有停车场,入口都建有辅道,或者就不直接面向主要干道,尤其社区商业多数就开在小区里边,人车分流,马路上行人不多,四处没有随意停放的车辆。

在我国有没有实现可能?

基本没可能。

新加坡只是一个城市国家,不用考虑城乡不公,区域不公的问题。如果上海建组屋,只提供上海人以及上海家庭,政策上很简单就可以实现,但是估计全国都要骂。

哪怕别的地方也有组屋,但是区位差距带来的差异,还是会拉大不公平感。

1. 新加坡国土小。没有境内人口流动的问题。

2. 新加坡建屋局是住屋最大的供应商。新加坡政府同时掌控人口(需求)和住屋(供应)。

3. 公共组屋计划是在新加坡建国初期就开始执行。市场反弹力度小。

4. 新加坡是小国。政府执行力,监控力,效率更容易贯彻。

5. 新加坡建国初期,由于李光耀的政治手腕,政权极度统一。

公共住屋牵涉的巨大利益得以有效得被建屋局消化掉。我认为在纸面上,新加坡的组屋政策或许有可行性。但在执行上非常困难。

另外,新加坡毕竟年轻。组屋是99年地契的。期满后,政府该如何处理居民? 这个问题产生的矛盾现已慢慢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