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酱油叫“酱清”:全世界唯福建漳州与新加坡以此为名,渊源道分明

新加坡之旅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人以酱油为调料的习惯源远流长。中国制造酱史可追溯到周朝,当然,那时候的酱只是酱油的雏形。到了秦汉之际,经过几百年演变的酱,推陈出新,有了类似酱油的分类,被称之为清酱或者豆酱清,顾名思义,就是从豆酱中提出的清汁。漳州闽南语是中原古音,故自古早以来,世世代代相传,都把酱油称之“酱清”,取“酱之清汁”之意。“酱油不是油,酒酿不是酒!”漳州人同时很包容,闽南话叫酱油为“酱清”同时,也叫“豆油”或酱油,还有直接叫“汁”。广东粤语则叫“豉油”或“抽油”。

大名鼎鼎的杨协成公司生产“酱清”起家

古早酱油作坊,酱缸酱瓮…

1901年,杨家先在漳州开办酱油厂。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杨协成公司酱厂,由此发家暴富。新加坡的酱油,也随漳州品牌叫“酱清”。新加坡华人占总人口的70%以上,其中闽南移民众,叫“酱清”更顺口。六十年代,笔者家住瑞京路二巷,巷口路对面大院楼房,就住着杨家二代女婿。大院有“深井”,有“倒梯”和花园等,令尔等穷孩羡慕嫉妒恨。八十年代,我们业大84中文班的老师黄国衍,是杨家的外甥,住其新华东路的庞大的深宅大院带楼房,拆迁后几乎补了整幢商住大楼的一层。杨家后代富有,可见一斑!

狮城风光

杨协成公司,在东南亚久负盛名、已有122年历史渊源。其实,就从闽南漳州的一间小酱油作坊开始,这家作坊原来叫“黄协成”,因主人家道中落。1901年被杨仁溜买断,改黄为杨,叫杨协成酱园。杨家有五儿三女,从小都在醬油瓮丛中捉迷藏长大,多少都懂得酱油生产过程。1935年,杨仁溜把酱油厂交由22岁的长子打理。杨协成代代奋斗,到今天已成为亚洲食品饮料生产的领导企业。杨家后代,基本在海外生活。留在漳州的人,多为外家近親。

酱油起家,全面发展。


打酱油,试品质…

简单来说,在酿造酱的时,酱中会渗涌出汁水。把这些汁水提取出来,就是酱油。但是,材料与技术不同,口味异同,杨协成品牌口味,早就征服了新加坡人。现代人食用酱油,一般有两种,一是生抽,二是老抽。厨房料理,生抽主要调味,老抽调色,两种酱油都有着独特的酱香,能够增强菜肴的鲜美程度。酱油的原料,一般以大豆、黑豆、小麦等,经过加工酿造而成,我国酿造酱油的流派很多,所以酱油的口味多种。但无论哪一种,酱油作用为提鲜增色。家庭烹调,若没有酱油,可能就逊色十分!

“杨协成”是公司、是品牌,而不是人名…

1969年2月8日,我到长泰县陈巷公社上花大队当知青。大队供销社出售一种“酱色”,其实就是食用色素的一种。原料是将饴糖或蔗糖,加上硫酸铵当作催化剂,熬成的焦糖。村民购来溶于开水中,泡成深褐色,再加上盐巴,搅拌一阵,使之饱合。就成土制酱油,可以拌饭调汤做菜。知青第一年有国家补贴,还吃得起这“醬色”,第二年始就无缘了。后来,到新加坡旅游,看到餐桌上就摆着“酱清”,一时感慨万千,猛蘸着食物品尝,那鲜中带甜的感觉,令人陶醉!

开心旅游新加坡


古代“青”与“清”,可以通假…

在过去的岁月里,杨协成集团不断奋进,成就显著。1953年,杨协成集团率先发展瓶装业务;1967年,杨协成集团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使用利乐无菌砖包装生产非碳酸饮料的公司;1969年,杨协成集团在新加坡及吉隆坡股票市场挂牌上市。1983年,杨协成集团成为亚洲(除日本)利乐包产品的第一制造商,生产销售10亿包产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研究、开拓、发展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是杨协成集团成功的秘诀。

酱油缸与瓮


瓶装“酱凊”…

杨家长子杨天恩功不可没,1918年,他在漳州新购土地,建成了新的杨协成酱园。1928年,又新建另一处酱园。他把弟弟杨天赐、杨天华都带进酱园。1937年,芦沟桥事变,战争风云密布,杨天恩带着儿子杨至杰抵达新加坡,购到了一块地,着手建酱油厂,开始在新加坡创业。1938年中秋节,宣告新加坡杨协成酱园开张。此时,漳州的杨协成酱园,却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毁。国仇家恨,使杨氏兄弟更是咬牙发奋,发誓把海外事业办得更加兴旺。终于,“酱清”风糜新加坡,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