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筑有着独特的新旧建筑融合,殖民时期的建筑、中式店屋与现代的摩天大楼和谐并存,这些不同的建筑每年都吸引着不少游客拍照打卡。就连专业摄影师们,都喜欢拍摄。
殖民时期建筑
新加坡在1826至1963年间基本都在英国的管辖之下(不包括1942-1945的日占时期),从当时留下的建筑物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欧洲建筑风格。
比如建于1855年的赞美广场,曾是圣婴女子学校(Convent of the Holy Infant Jesus)校舍,也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女修道院之一。
(图源:Visit Singapore)
校舍在1983年搬迁至大巴窑后进行维修和翻新,1996年摇身一变成为复合式商场。古老的建设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让这栋建筑物变成拍摄婚照的热点之一。
再比如建于1929年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前身是政府大厦和高等法院。
(图源: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与这些建筑同样流传下来的,还有中式店屋。
中式店屋
新加坡建国至今还没到58年,店屋却超过百年历史。
店屋的正面看起来相当狭小,只有四五米宽,不过店屋内部别有洞天。一家店屋的深度至少是宽度的三四倍,直通后巷。屋内分割为楼梯、房间、走廊、厨房、厕所,中部还会留下天井。这样的建筑风格,一直在1950年代都还是新加坡的主流。
(图源:URA)
关于店屋还有一个有趣的冷知识——1822年,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的新加坡市区规划明确规定:每间店屋前必须留有一定宽度的有盖走廊,其间不能有阻隔,形成一条通行无阻的人行通道。走廊宽度也规定不得少于5英尺,所以这种走廊被称为“五脚基”(five-foot-way)。
(图源:URA)
新加坡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一度为了城市发展建设而拆迁了许多店屋。好在后来重新规划,将中国城、小印度和甘榜格南划为历史保护区。这些店屋得到全面的翻新,原先脆弱的木结构也被新型建筑材料代替,现代化的排水和空调设施也被引入店屋。店屋的墙面上漆上了清新的颜色,各色装饰也翻修一新。
新加坡彻底发展起来后,建筑就变得现代化,带出全新的美感。
现代建筑
要说起最特别的现代化建筑,星耀樟宜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小笼包”The Hive必定榜上有名。
星耀樟宜的打造耗资17亿新币,设计师将瀑布森林搬进了室内,轻轨在其中穿梭,体现出现实与梦境结合的错落感。室内40米高的雨漩涡是世界最高的室内瀑布。
星耀樟宜整个建筑由超过9000片玻璃、将近18000个钢梁和6000多个铸钢节点组成。每一个细节都是特别制造,专门为它“量身定做”的。
至于The Hive,它由英国建筑师汤玛斯•海泽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特色就是全无棱角,所有的教室都是椭圆形,形成十二座看似独立上阔下窄而且高低不一的小塔楼。小塔楼不规则地围成一圈,屋顶种满绿树。
(图源Instagram:@xunny_5678)
这些建筑在新加坡的布局没有分界线,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紧挨着,是富有新加坡文化的独特风景线,难怪成为了新加坡摄影比赛的主题之一。
“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
4月22日,由新加坡宗乡总会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终于落幕,超3万新币的奖金被42个得奖者瓜分。
此次比赛一共拥有三个主题,为“心系中华文化”、“心系多元文化”以及“心系特选系列——新加坡楼宇的动与静”。这场耗时1年(报名时间为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的比赛一共吸引了154名年龄介于13岁至77岁的参赛者,投递多达760张参赛照片!
盛大的颁奖仪式还邀请到了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女士作为主宾。
刘燕玲特地穿了一身新加坡配色(红配白)的长裙出席典礼
“心系特选系列——新加坡楼宇的动与静”获奖作品
其中也有马来族的得奖者
巧合的是颁奖当天刚好是开斋节
仪式结束后,特选系列的一等奖得主王一超先生被我们成功采访到。
王先生说,自己的照片取材自牛车水的芳林苑组屋(Hong Lim Complex),因为灯光的缘故,刚好呈现出光与暗的结合。他也想要通过拍摄有历史感的建筑,和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对比,在新加坡这样的背景下更显意义。
谁能想到新加坡的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组屋景色,都能被拍得这么好看呢?
“新加坡眼”还采访到了特选系列的二等奖得主——林艳君女士。
她的参赛作品是有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The Hive
林女士是第一次参赛,没想到就获奖了。不过自己本身就喜欢拍摄建筑相关,这次的比赛主题刚好符合长处。她马上想到负有盛名的The Hive,因此特地到南大取材。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些独具慧眼的摄影师,才能拍下新加坡建筑最独一无二的美。
直播预告
预约下方直播,带你云游新加坡,看看最有艺术范的地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