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地时间23日上午11点左右,就任后首次访问日本的美国总统拜登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举行首脑会晤,宣布正式启动“印太经济框架”。
首批13个参与方,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13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占全球约4成。
筹备酝酿了半年多,拜登政府“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靴子”终于要落地了。
自特朗普政府2017年撕毁区域贸易协定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议程几乎一片空白。
如今,“印太经济框架”究竟是什么?它的正式启动又意味着什么?
关于印太经济框架
拜登“印太战略”包含了美国与印度建立更紧密的安全和经济联系的意图。同时,美国也加强了与寻求强化在亚洲的存在感的欧盟之间的合作。
这种增加伙伴的战略似乎可以视为美国在扩充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创造一种基于安全同盟的公共产品供应链。
通过将经济、安全、发展、气候和公共卫生挑战混合在一起,拜登的“印太战略”将美国置于处理亚太地区全部挑战的中心。
拜登“印太战略”的目标——“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与路径——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角色反映出拜登对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有效机制的乐观。
然而,这个乐观的战略框架掩盖了一个危险的假设:美国的伙伴和美国一样也希望将中国从亚太地区的经济和技术网络中排挤出去。确实,拜登的计划明确将中国视为亚太地区所面临挑战的来源。
对中国贸易有什么影响?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受访时表示,有关框架旨在“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反制中国”,这话从美国嘴里说出来并不意外。
毕竟,从美国-东盟峰会到拜登这次亚洲之行,从“全面战略同盟”“深化防卫合作”到“推动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对华制定的“围堵”方案就没消停过。
IPEF作为印太战略的经济部分,自然有遏制中国之意。
不过,虽然美国可以靠“数字经济”和建立新供应链的承诺吸引一些经济体加入IPEF,但不代表能实现遏制中国的意图。
一方面,中国是全球12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仅东盟国家,去年与中国的贸易额就超过了8万亿美元,而美国与东盟只有3万多亿美元。东盟国家不会为了IPEF中的美国订单就自损利益站队。
另一方面,除“弹性供应链”还有点吸引力外,IPEF的其他三大议程与多数IPEF成员的治理现状和发展目标并不吻合。
所以IPEF的现状是,台子搭起来了,但戏还不知道怎么唱。
这是一个强调美国主导、试图只实现美国战略目标而不强调共同利益的多边经济框架,这样的框架,热闹恐怕只是一时的。
如何看待印太经济框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关于“印太经济框架”,有学者认为,这是美国主导下的经济“小集团”,本质是鼓动“印太”经济与中国市场“脱钩”。这种安排不仅将损坏这些经济体的经贸利益,破坏近年来形成的地区贸易自由化良性节奏,对美国自身而言也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印太经济框架”能否产生实际效果也是焦点。美国卡托研究所的科林·格拉博针对IPEF指出“美国将在一只手被捆住的情况下,与中国竞争影响力”。
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学者还围绕这一框架提出其他一些质疑。
比如排他性条款问题,美国不是RCEP或CPTPP成员,但“印太经济框架”的许多目标国家是RCEP和CPTPP的成员。如果“印太经济框架”包括关于技术限制和供应链制裁条款,是否会影响这些国家对其他条约的承诺?
印太经济框架真实目的?
自拜登政府去年首次提出IPEF以来,这一框架就因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如果以发展经济为名却行地缘对抗之实,无论换上什么样的“马甲”,都无法真正在亚太赢得市场。
说到底,美国炮制出所谓“印太经济框架”,表面是为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地区开放繁荣,实则是拉帮结伙搞“小圈子”,破坏产业链稳定,制造地缘对抗,让亚太国家充当美国自身霸权的“马前卒”来围堵中国。
在该框架发布之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上周称,任何地区合作框架“不应针对第三方或损害第三方利益,不应带有明显的选择性、排他性”。
5月2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就美国有关举动发问:美国是不是在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用经济手段胁迫地区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地区国家有理由要求美国老实回答。
在中国已成为全球和区域举足轻重大国的情况下,任何外力想把中国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挤出去,都注定是徒劳的。企图拿一个什么框架来孤立中国,最终孤立的必将是设局者自己。
更多外贸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外贸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