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时汇率计算一下日本的各项经济数据。(1人民币兑换20.2日元)
日本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7万1439日元。
和约7万7794元人民币。
网上此前谣传的日本180万日元可支配收入是指上班族家庭口径,上班族家庭只占日本所有家庭数的55.5%。
新加坡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9992新币,用现在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24万1611元。
新加坡可支配收入是日本平均的3.1倍,是东京的2.6倍。
中国2021年可支配收入35128元,其中城镇43504元。
实时汇率,日本是中国可支配收入的2.2倍,是中国城镇地区的1.8倍,差距均比日本和新加坡差距小得多,不知道日本哪来的自信敢称“高度发达国家”。
至于中国最高的上海2021年可支配收入78027元,已经超过日本,上海城镇可支配收入82429元,比日本平均高6%。
至于同口径的法定最低时薪。
目前日本平均是930日元,约合46元人民币/小时。
最高的是东京1041日元,最低是冲绳820日元。
换算下来在40.6人民币-51.5人民币之间。
中国各地法定最低时薪,北京25.3元、上海23元,全国城市法定最低时薪在13-25.3元之间。
中日最低最高倍差在2-3.1倍之间。
韩国法定最低时薪为9160韩元,约合47.7人民币。
比日本平均最低时薪高3.7%。
韩国最低工资不分地域全国通用,韩国平均比东京低7.4%,但韩国即使最穷的地区也比日本平均高3.7%,比冲绳高17.5%。
日韩两国的目标,韩国劳方要求2023年最低时薪提高到10890韩元约合56.7人民币,日本则计划2025年可能将平均最低时薪提高到1000日元约合49.3人民币,韩国比日本高了15%,日韩两国计划上调的最低时薪韩国也比日本更为大胆。
用不了多久韩国最穷的地区最低工资也会超过日本最富的东京。
另外说一下,法定最低时薪是同口径数据,中国最低月薪企业是有给员工缴纳五险的责任,故而中国的最低月薪不能与外国最低月薪进行等量比较。
至于兼职工资低于最低时薪的情况是劳动法落实的问题。
这种情况在日本其实也不罕见,比如Tik Tok上日本网友自己晒的所得工资,每月为13万日元,约合6400人民币/月。
10万日元也不是没有。
NHK在报道老龄化现象的时候,采访那些打零工的老人甚至月薪只有8万日元,约合3900人民币,最低时薪定得再高,社会也只会维持它自己的运行逻辑。
很多人以为日韩的最低工资是最底层才拿的,实际上领取最低时薪的可能是绝大多数,甚至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女性是无法拿到最低时薪。
日本平均最低时薪是930日元,日本平均兼职时薪是1000日元,仅比最低时薪高不到10%。
中日在统计上的错漏让友日人士有机可乘,用中国低口径的数据和日本高口径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5、6倍甚至10多倍的差距。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就是平均工资,网上谣传的一个数据是日本平均工资433万日元,约合每月1.79万人民币。
事实上这是日本全职员工的平均工资,日本全职员工只占日本就业人口的30%。
中国与之类似的应该是城镇非私营平均工资,10万6837元人民币,约合每月8903元人民币。
中国人看每月9000人民币的工资与日本人看1.8万人民币的工资类似,都是绝大部分人领不到的高薪。
日本综合兼职以及非正式职工的平均工资实际上是1.2-1.3万人民币。
实际上两个产业结构相仿的经济体,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平均工资具有极强的联动性,部分友日人士炮制的中日人均GDP虽然已经拉近,但平均工资和可支配收入依然差距巨大,所以日本还是高不可攀的高度发达国家,不过是口径不同带来的错觉。
用现在的汇率计算日本去年的人均GDP为3.18万美元。
今年一季度日本本币名义增速还是负增长。
虽然说日本CPI已经升到2%,但我对日本今年本币名义增速能否追上来还是持保留意见,毕竟就算物价涨上来2%,日本人完全也可以减少3%的购买量,把名义增速压下去,比如5月日本汽车销量就同比下降了18.1%。
以一季度的名义增速来看,韩国和台湾今年人均GDP可能会双超日本。
所以未来十年不是日本从高度发达国家跌到中等发达国家的问题。
而是1990-2020年日本已经从高度发达国家跌到了中等发达国家。
然后仅用两年时间就从中等发达国家跌到今年的初级发达国家。
未来日本是能不能保留发达国家资格的问题。
今年日本人均GDP预计仅为世界平均的2.4倍,3年内日本人均GDP是世界平均的倍数极有可能跌到2倍以内,当年南美国家人均GDP在世界平均的1.几倍的时候通常都被算作是中低收入国家陷阱,3年内日本能否算作发达国家都不稳了,更何况是10年后。
日本是建立在日本目前汽车产业还没拉垮的基础上。
尽管新能源汽车正在大刀阔斧的向前,但传统燃油车领域日本依然是头把交椅。
我以为日本人均GDP跌到3万美元左右还要等到汽车产业开始衰落那一天,但我完全没有料到日本依然保有汽车产业的情况下,人均GDP居然暴跌到了3万美元左右。
所以现在日元的暴跌完完全全是在日本非汽车产业过于拉垮之下造成的结果。
汽车产业被誉为人类工业史上最亮眼的那颗明珠,日本汽车产业链纵深之广、垄断之强是其他产业链无法替代的。
日本在汽车产业还没崩塌前就跌到3万美元说明除了汽车产业之外,日本其他产业基本是一片哀鸿。
都说下一代产业革命就要到了,下一代产业革命跟上一代最本质的区别其实不是单个技术的提高,而是整体的互联网思维。
日本没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2000年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日本正好1994年发展到顶点之后就开始停滞不前,国家逐渐走向超老龄化。
互联网思维之下,每一个细分产业都在为整个产业链服务,每一个产业不需要做得有多高精尖,而是适应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日本的“工匠精神”大有单个产业专精之势,
所以可见的,日本能拿得出很多高精尖的单一产业,但唯一也是最致命的劣势就是不赚钱。
现在几乎所有产业都在融入互联网,比如电动汽车最根本的核心也不是什么技术,而是跟互联网的融合,日本的电动汽车技术不谈,就谈思维还是以前那套与世隔绝的工匠思维。
比如氢能源专利日本是韩国的数倍,但氢能源汽车销量韩国是日本的数倍,很多人提到新能源认为是日本点错科技树发展了氢能源,关键是氢能源车日本技术领先也不如韩国卖得多啊?
技术不一定就能100%的转化为市场。
日本的衰落从这20年产生不了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就已经注定好了。
我前年也说过日本就好比是活在90年代的贵妇精致且落后,越南好比是活在当下的穷小子破烂却先进。
日本和越南当时人均GDP差距12倍,犹如天堑,今年大概是8倍。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人均GDP超过日本有什么难度。
韩越日本来就是追随中国的三个儒家文化圈小弟,正常状态下的日本应该是跟另外两个小弟互撕,回归它原有的位置。
最后提一下文化领域,32年来日本人均GDP从中国的300倍下降到中国的2.4倍。(1990年黑市汇率真的是300倍)
接下来5年比例应该会下降到2倍以内。
中国大量城市可支配收入会超过日本。
文化领域其实日本除了硕果仅存的动漫,其他部分已经不行了,但关键就是在于友日人士那一股子诡异的优越感。
事实上对于比中国收入高的国家的流行文化粉丝,都有那层怪异的优越感。
如果未来中日差距继续缩小至2倍以内,一个经济和生活水平跟中国毫无比较优势的国家,那层优越感也会荡然无存。
文化优越感真是个很神奇的存在,他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洗脑自己,比如最近有个综艺节目叫《声生不息》,由芒果制作,在湖南卫视和TVB同步播出。
大量香港TVB粉在看过TVB版cut的时候都赞叹TVB还原歌手的自然声音,调色和运镜TVB也技高一筹,相反认为湖南卫视修音修的太过,然而真实情况是芒果把片源交给TVB后TVB就直接拿去用了,TVB内部人士表示从来没有听过二次修音和二次调色。
也就是说TVB和湖南卫视版的《声生不息》从修音、剪辑到运镜完全是一模一样,但是某些港粉就是能看出两者的不同,并得出TVB修音更好的结论。
事实上,日韩因为经济领先,很多文化产品都存在脑补寻领先的现象。
日本文化产品本身就不能打,因为经济较好,所以那些不能打的文化产品还是会有某个小圈子的粉丝脑补并打出高分。
不仅是文化产品,从街景、服饰甚至广告招牌、饮食、审美都能看到这类群体的身影,所以即使日本流行文化已经衰败下去了,日料好像还带着高级感,日本普通街道也能脑补出设计感。
未来10年是日本人均GDP逐个被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超过的时期。
日本会从儒家文化圈人均GDP领头羊变成吊车尾,文化领域的优越感是一定会消失,届时日本不单是产业崩塌的问题,随之带来的文化崩塌、日本文化印记去高级感,庶民化甚至劣质化才是让日本人更受打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