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根据中国疾控1月4日最新消息,目前我国境内主流毒株仍为BA.5.2和BF.7,但10月至12月,通过基因组测序已发现输入XBB病例199例,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并且,共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
截至1月4日12时,上海、杭州分别在入境人员中检测 出XBB毒株,其中,上海已发现XBB.1.5毒株,但尚未在社会面上造成本土传播。
那么,XBB是否会造成新一波的感染呢?这个病毒是否真像网友所言“主攻肠道”呢?
上升趋势明显
XBB是奥密克戎的新的变异分支,于2022年8月首先在印度被发现,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随着XBB系列子代亚分支在美国等国家流行比例的逐渐增加,XBB衍生的子分支XBB.1.5相比XBB其他亚分支,其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强。
根据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0日,XBB已扩散至全球74个国家与地区,且目前处于上升趋势。在2022年12月26日至2023年1月1日这周,XBB系毒株在全球新增占比为17.5%。其中,XBB.1的占比较多,占该谱系的49.13%。
在上海被监测到的XBB.1.5,目前在全球新增病例中的占比仅有5.4%(2022年12月20日至12月26日),截至1月2日,XBB.1.5已在全球至少25个国家与地区被监测到。
并且,其增长趋势较为明显,根据GISAID上的预测,在2023年1月中旬,XBB.1.5的全球占比预测将接近50%,或将成为全球又一主流毒株。
在美国,XBB.1.5已迅速成为头号流行毒株。CDC数据显示,在12月25日至31日,XBB.1.5预计占美国新冠病例的40.5%,比前一周(21.7%)几乎翻一番。
免疫逃逸能力加强
为什么在疫苗接种率、已感染人数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XBB依旧能够造成感染病例的增长呢?
免疫逃逸能力是关键。
免疫逃逸是指病毒可以逃过人体中已形成的抗体,即通过疫苗接种或感染史所获得的免疫能力。
根据北海道大学医学院学者2022年12月发表的论文【1】,XBB的免疫逃逸能力远超过BA.2与BA.5。
据研究,在已接种完全接种疫苗的背景下,且已感染过奥密克戎BA.2,XBB的免疫逃逸能力是BA.2的30倍;而若是已感染过BA.5,XBB的免疫逃逸能力也提高了13倍之多。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联合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10月初发布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2】。
在已接种三针疫苗的情况下,XBB的免疫逃逸能力是BA.4/BA.5的3.6倍;在“接种三针疫苗+已感染过奥密克戎BA.1”,XBB的免疫逃逸能力是BA.4/BA.5的20倍;而在接种三针疫苗,在感染BA.2与BA.5的背景下,XBB的免疫逃逸能力则分别是BA.4/BA.5的23倍与28倍。
而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比XBB相似。
根据中国科学院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今年1月3日发表的文章【3】,在四种情况下,相对原始毒株,感染者体内的免疫能力在面对XBB.1.5时皆出现下降,其中对于已接种3针疫苗且感染过奥密克戎BA.1的感染者而言,免疫能力下降最多,约63倍。而XBB与XBB.1.5两者的免疫逃逸能力差距不大。
由于免疫逃逸能力较强,XBB容易引起二次感染。
以新加坡为例。
受XBB影响,新加坡去年9月迎来2022年的第三波疫情。截至1月2日,这波疫情累计感染36万人,单日感染峰值为8477例(7天平均值)。
尽管第三轮疫情感染数低于此前两轮疫情,但新加坡卫生部部长曾在去年10月中旬表示,当时新加坡已有75%的人口被感染过,因此二次感染的占比有所提高。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在10月中旬(新增感染数峰值期间),二次感染的占比接近18%。而在两个月前(2022年8月),这一占比仅为5%。
但专家表示,由于感染诱发的免疫反应依旧有效,且二次感染存在一定“间隔周期”,一般在3到4个月,因此对于二次感染,民众们不必过分担忧。
新加坡数据显示XBB重症和致死率有所下降
从新加坡的数据来看,XBB的毒性并未增强,反而有所下降。
从重症情况来看,XBB导致的重症人数少于此前毒株。根据新加坡卫生院2022年10月26日发布的报告,在第三轮疫情中,需要氧气供应的病人数峰值为69人,住进ICU病房的病人数峰值为16人。相比德尔塔与奥密克戎BA.2,重症人数都有所减少。
从病死率来看,9月以来,新加坡病死率的峰值为0.07%,低于上半年峰值(5月11日,0.16%)
而在症状表现上,根据美国CDC的消息,XBB的症状与新冠其余病毒的一般症状相似。
根据哈尔滨医科大学今年10月发表的论文【4】,其整理、对比了300多名新冠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无论是感染奥密克戎,还是德尔塔,最频繁出现的症状都是发热、咳嗽与咽喉痛。
同时,感染者也曾出现腹泻的症状,但占比较少。在感染奥密克戎的患者中,这一占比只有3.23%;而在感染德尔塔的患者中,占比有14.58%。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消息,尽管新冠病毒可能会感染肠道黏膜细胞,是否出现肠道临床症状和个体差异有关,但目前并没有证据提示它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腹泻或胃肠道其他临床表现。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依旧以BA.5.2和BF.7毒株为主,XBB短期内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市民们既不用恐慌,也不要轻视,继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相关论文:
【1】Tamura, T., Ito, J., Uriu, K., Zahradnik, J., Kida, I., Nasser, H., ... & Sato, K. (2022).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RS-CoV-2 XBB variant derived from recombination of two Omicron subvariants. bioRxiv.
【2】Cao, Y., Jian, F., Wang, J., Yu, Y., Song, W., Yisimayi, A., ... & Xie, X. S. (2022). 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 Nature, 1-3.
【3】Focosi, D., Quiroga, R., McConnell, S., Johnson, M. C., & Casadevall, A. (2022). Convergent evolution in SARS-CoV-2 Spike creates a variant soup that causes new COVID-19 waves. bioRxiv.
【4】Yang, W., Yang, S., Wang, L., Zhou, Y., Xin, Y., Li, H., ... & Yu, K. (202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310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patients and comparison with Delta and Beta variant patients in China. Virologica Sinica, 37(5), 70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