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报告解析“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多重困境下的非经济行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日前发布专题报告“‘印太经济框架’:美国思维的变与不变”。报告指出,IPEF是美国多重困境和目标下的非经济行为,以政治力量进行产业链整合不符合经济规律。短期来看,IPEF形式大于实质,缺乏法律效力、权威性和稳定性。但考虑到美国“小院高墙”战略方向存在韧性,长期内也要对IPEF予以高度重视。

“印太经济框架”不符合经济规律

5月23日,拜登访日期间宣布启动所谓“印太经济框架”(IPEF),首批参与国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等13个国家。随后,太平洋岛国斐济加入,成为第14个创始成员国。

5月23日,拜登访日期间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

“‘印太经济框架’:美国思维的变与不变”报告认为,IPEF的出台是基于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中国和印太(亚太)地区竞争与增长的基本认知。首先是对中国展开竞争,其次是认定全球经济增长机遇的中心在印太或亚太地区。

根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的表述,IPEF的重点包括经济整合、数字经济、标准和规则、供应链。其“四大支柱”是贸易,供应链,清洁能源、脱碳和基础设施,以及税收和反腐。

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18.45%,人口占18.02%,工业增加值占25.27%。IPEF的14个成员国GDP总和占世界39.47%,人口占32.27%,工业增加值占36.74%。从规模上看,IPEF的意义举足轻重。

在贸易关联方面,报告指出,IPEF成员国对中国的依赖度远高于对美国。但其中越南、印度、菲律宾、斐济等国出口对美国的依赖度高于中国,说明这些国家从中国大量进口,然后出口到美国。这种进出口互补现象的存在,表明IPEF成员国贸易链、产业链的互补性很强,短时间内实现对华“脱钩”难度的很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青在发布报告时表示,IPEF实际上是美国多重困境和目标下的“非经济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青

“美国对华总体战略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投资国内增强自身产业链,联合盟友增强供应链可控性和安全性,以及基于修昔底德陷阱压力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这反映了一个事实,经济是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最大短板。美国对中国产业链高度依赖。”刘青指出,奥巴马时期推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试图分享亚洲经济增长机会、增强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但美国无力承担贸易自由化的成本。IPEF则试图通过违背经济规律来弥补自身经济短板。

“借助政治的力量来构建联盟,把中国排除出印太经济体系。但IPEF不包含关税减让和市场准入,只有借助政治力量进行产业链整合。这不符合经济规律,是美国在多重目标、多重困境约束下的政治行为,这是IPEF的基本性质之一。”刘青说。

或是国内政治压力下“急于得分”产物

报告认为,IPEF在短期来看形式大于实质,长期则需要予以充分重视。

为何形式大于实质?首先,成员国加入IPEF的利益尚不清晰。IPEF缺少各国最需要的关税减让、市场准入。

其次,IPEF是分散的、菜单式的谈判,缺乏具体内容,只有非常笼统的目标。这就使得框架的约束力较弱,承诺价值较低,甚至缺乏严肃性。

第三,IPEF很可能是美国迫于国内政治压力、“急于得分”的产物。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已经临近,但美国国内政治压力明显,通胀、控枪、堕胎法案等问题使美国内政异常被动。拜登政府“急于得分”而推出的IPEF,很可能有名无实,只是“谈谈而已”。各成员国表面加入,其实采取观望态度。

第四,IPEF不是贸易协定,未经美国国会认可,而通过总统签署行政令的方式来落实,缺少贸易协定的法律效力,权威性和稳定性不足。考虑到美国中期选举和拜登政府连任的不确定性,各国政府的观望心态将会加剧。

第五,IPEF强调美国标准中的高标准,给成员国带来较大的协调难度。例如印度一向非常坚持自己的劳工、环境标准以及数据流动、数据本土化和隐私方面的标准。

第六,在当前各国力图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情况下,IPEF包含的地缘政治操控因素是不受欢迎的。

报告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IPEF实际功能的发挥造成限制,使得这一框架在短期形式大于实质。但报告同时强调,长期来看对IPEF也不能轻视,必须防微杜渐。报告列举说,基于本身的雄厚实力,美国在拉拢盟友方面具有优势,特别要防范其携盟友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标准、国际规则。美国在技术和投资限制方面“双管齐下”对中国进行打压,仍然有可能对中国固有的产业链优势造成冲击。考虑到美国“小院高墙”战略方向存在韧性,要对IPEF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