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决定了未来70年的国际走向和发展。同时也诞生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规模化国家独立。可以说,很多殖民地之所以更够成立独立的国家行使主权,摆脱殖民统治与二战都有直接关联。作为世界上人口众多,成为殖民地时间最长并且一举奠定了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基础的印度,其独立运动的实质性发展也是在二战以后。
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印度之独立主要是印度地方进步力量与殖民政府之间的矛盾。其实在印度独立运动的舞台上,美国也有其重要地位。并且美国,英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对于印度的看法也随着战争的进行和战争走向的变化而变化。因为两个国家在军舰上签订的种种条约,而发生三国之间的合纵连横,在波折中决定了印度最终的独立方向。
印度是否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印度独立的条件与因由
在二战期间,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并没有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所以当时的美国和印度并没有正式的外交联系,虽然美国也是从英属北美13州殖民地独立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美国和印度有着共同追求共同利益。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都没有触及到英国,在印度殖民权益。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国际局势进一步激化了英国与印度殖民地区的矛盾。尤其是英国,在对德宣战以后,印度总督在没有征得当地人同意的情况之下宣布印度参战,民众的反抗情绪激增。从而也给持续多年领导印度独立的国大党以新的斗争契机。当时的国大党随即发布声明,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并且同情英美等民主国家。
但同时也指出,英国如果想要维护并且推动民主作战,则必须结束自身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情结,以寻求这场战争的真正正义,换句话说,就是要英国放弃在印度以及其他地区的殖民权益,这自然遭到英国政府的否决。在当时,印度境内的独立运动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对于一直没有实现和平独立的原因,印度内部的很多进步人士都认为印度缺少外援,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失败。
在对英印当局感到失望的同时,印度民族主义者还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他们能希望寻求美国的支持,对英国政府施压。但当时的美国并没有明确答复,认为这只是英国内部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由于英伦三岛受到大规模的空袭,英国面临极为严重的进攻态势。当时的国大党提出只要建立暂时责任政府,并在战后准许印度独立,那么印度国大党将会放弃不服从运动,全力支持英国作战。
这一提议很快遭到否决,而此时为了在整体范围内保证为法西斯国家的进攻防守,美国开始关注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开始对英国施压,秉持批评态度。认为英国应该珍惜并且保证印度这一片土地,印度是反法西斯作战当中亚洲的有力后援补给基地。如果印度出现问题,那么在亚洲战场,盟军将万劫不复。
在美国国内同情印度独立运动的人士也大力宣传,美国民众开始对印度更为关注,而英国政府对于美国持续加大关注印度事务非常反感。并且对美国媒体表示遗憾。
大西洋宪章——美国从打击纳粹到囊括其他殖民地,印度欢喜,英国失望
在1941年,英国和美国双方签订了《大西洋宪章》第三条规定,尊重所有的民族选择他们在自愿生活下的政府形式和权利,恢复他们被剥夺的自治权。希望能够以此团结被压迫的民族加入法西斯斗争。
在当时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认可美国和英国的《大西洋宪章》。自然也包括第三条规定。但当时毫无例外,不论是殖民者还是被殖民国家都认为《大西洋宪章》的第三条规定仅限于被法西斯占领的国家和民族。但是,印度却认为《大西洋宪章》的第三条规定也应适用有全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针对第三条积极与美国沟通。英国随即明确表示,《大西洋宪章》第三条规定仅限于反法西斯国家以及被法西斯占领的国家,民族。而印度独立与否是英国国内事务,与《大西洋宪章》没有任何关系。而美国为了能够保证印度参战,多次要求英国承认《大西洋宪章》的第三条规定。这就意味着第三条规定不仅仅限于反法西斯战争同时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体系去否定现有的殖民体系。
这是英国不肯接受的,随着双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美国敏锐的感觉到了自己与英国的同盟关系不应该因为印度的事物而破裂。再加上战争处于关键期,双方之间的默契再一次弥合了双方之间因为印度独立而造成的矛盾。美国社会媒体对印度的关注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英国也随之保持沉默。
太平洋战场——印度有了话语权!又迅速丧失
最后不久,太平洋战场珍珠港事件爆发。在爆发的第二天,英国和美国同时对日作战,日军迅速向周边地区疯狂进攻。正在此时,印度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不仅仅关乎中东西亚战场。印度作为后勤补给基地也直接与东方战场,东南亚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有直接关联。
为此,印度的著名人士也联系丘吉尔,要求英国政府必须坚守自由人士提出的印度政府建议。而美国官方则越来越担心,印度地区局势。在新加坡陷落后不久,美国再一次对英国施压,以共同探讨印度独立与否的问题,但是丘吉尔一直坚持己见。当时美国甚至还派遣了正式的官方外交官进入印度。
受到印度民众的欢迎,而国大党也十分期待美国外交官在印度独立方面的作用。但是美国为了不过度刺激英国,整体行动显得十分低调。并且是以个人名义进行考察而非国家之间的正式派遣。同时,英国政府也积极行动,殖民政府开始再一次打击工会委员会成员以及国大党领袖,从而使印度问题陷入僵局。
在1942年的秋天,英国军队在阿拉曼战役当中给德意法西斯以沉重打击,扭转北非战局。这一事件给印度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变化。因为在英国看来,通过印度向自己施压已经毫无必要,而美国也失去进入印度事务的最佳机会。并且随着应用殖民政府的强力干预。压制。印度国内的独立运动再一次被抑制下去。
同时,当时的印度国内人士也开始滋生出了反美情绪。美国在印度的影响力并没有一直持续向好发展。因为印度的很多独立派人士认为,美国在印度的驻军并不是为了要帮助印度独立。而是为了支持英国在印度的帝国主义利益。
都可能直接与美国在印度独立运动期间的模棱两可和闪烁其词有直接关系。毕竟在多次独立运动和印度各派与美国的交往中,美国官方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很多民族主义者从对美国的幻想。希望起进入印度独立运动,到对美国的失望,再当美国的怀疑。
而在二战后1944年,美国和英国在魁北克会议当中,只讨论了亚洲和欧洲的军事计划,也避开了双方之间围绕纠缠很久的印度问题。而在1945年,尼赫鲁进行了一场对美访问。但是印度问题依然并没有被提出。
最终的输家只有英国!
从二战初期,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传统。这种孤立主义传统并不仅仅影响美国的国策。同时也影响到了大洋彼岸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虽然美国曾十分积极的调停印度与英国之间的关系,但是态度暧昧,多次反复,一拖再拖。在印度迫切需要美国的时候,美国尽量避免与英国产生摩擦。一方面是美国不希望打扰自己与英国在战时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只是希望印度成为的重要伙伴以服务于反法西斯战争,对于印度独立的根本问题并不关注。
最终,印度,巴基斯坦在1947年独立,英国在印度地区的影响减弱。而美国则开始顺理成章的在该地区发挥作用,影响力急剧上升。因为这一时期的美国意识到了这一地区对于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性。并且也不必再考虑英国和美国之间的战略利益,战略联系和战略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