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电话即微信号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周一,在紧急召开第二次“眼镜蛇”内阁会议之后,英国再次宣布目前仍处于防疫计划的第一阶段“控制”阶段,所以暂时还不会实施取消大型赛事活动等“社交疏远”措施。但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布吕辛则警告说:“英国目前的情况和两周前意大利的情况一样。”他认为英国必须在几天内采取行动,否则英国就会面临和意大利当下相同的局面。
那么,英国会不会重蹈意大利的“覆辙”呢?
首先,让英国政府和民众一直能够保持比较乐观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英国目前的所有病例中,输入性病例仍然占了大多数。而控制输入性病例增加的关键则是严控入境关卡。事实上,在1月23号武汉宣布“封城”之后,1月29号英国航空公司即宣布停飞3月1日前全部中英航班,也是最早作出停飞决定的几家航空公司之一。而本周日,意大利宣布对北部地区封城之后,多家航空公司仍在正常运营往来意大利北部疫区和英国之间的航班,周一仅米兰马尔彭萨机场就有17班飞机飞往英国。据英国《镜报》报道,周一从意大利抵达英国的乘客在英国机场既没有被测体温,也没有被告知须接受新冠病毒检测,更没有被要求隔离。而英国卫生部对此给出的理由则是已经对所有机组人员进行过培训,如果发现乘客出现患病症状或者有人报告在飞机上感到不适,机组人员将会提前向机场报告。这一措施在英国国内广受抨击,并被前内阁部长罗里·斯图尔特批评为 “敷衍塞责”。
另外,在这些从疫区返回的英国人离开机场以后,英格兰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也仅仅是“建议”他们自我隔离14天而没有任何强制措施,这和当初从武汉返回的所有英国人必须在指定隔离点隔离14天的措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新加坡实施的也是基于自觉的“居家隔离令”(Stay-Home Notice),但其执行力度要比英国严格得多。在新加坡,违反者一旦被查到,可能面临1万新元(约5万人民币)的罚款以及6个月的监禁。在当下疫情迅速蔓延的紧张时刻,英国这种“建议”式的宽松措施实在是难以让民众感到安心。
图片说明:英国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来源:新华社发 雷伊·唐 摄)
在周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英国首相约翰逊承认英国政府已经开始为第二阶段的“延迟疫情蔓延”做“广泛准备”了。但即使真的进入“延迟”阶段并采取“社交疏远”政策,甚至对某些重点地区实施“封城”,也很难保证能够迅速收到非常理想的防疫效果。意大利早在2月22日,即伦巴第大区出现社区传播疫情的第二天,就宣布对隆第省的11个市镇约5万居民实行全民隔离检疫,采取禁止集会、关闭学校、配送食品药品以减少居民外出等措施,但疫情不但没被如愿封堵在该区域内,而是迅速蔓延到全国。和意大利相似,英国目前也出现了多起不明感染源的病例,存在已经出现社区传播的可能性;多方利益的角力和英国民众的自由意志又使得英国政府迟迟不能下定决心持续性推行“社交疏远”政策;而且英国整体住宅相对比较独立、分散,没有明显的社区界限,也增加了“局部封城”的难度。
目前,英国政府唯一能够仰仗的就是英国雄厚的医学检测能力和研发实力。目前英国已经完成总共24960次新冠检测,同时也将把检测范围从重症监护病人扩大到有咳嗽症状的住院病人,而且NHS也已加入新冠病毒检测的队伍,以分担英国卫生部的压力。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过去24小时新增了1445次检测,较前一天的2503次检测有大幅下降,这不啻为一个好的信号。另外,3月6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在参观贝德福德郡一家实验室时宣布,将追加4600万英镑的投资用于研发新冠病毒疫苗和针对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该实验室正在开发能把新冠病毒检测时间从24-48小时缩短到20分钟的新型快速测试。另据英媒3月8日报道,英国的一家实验室The Queen Mary BioEnterprises Innovation已经开始招募志愿者以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测试。但研发有望突破的同时,在对已确诊病人的收治方面,NHS却已经饱受压力,不但口罩、消毒液等医护用品出现供应不足,更有多名医护人员被确诊感染。3月5日,英国官方已经宣布因为NHS床位短缺,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不会被医院收治,而须自行居家隔离治疗。苏格兰首席部长斯特金更是在周日的电视采访中承认,英国政府已经在为多达10万人死于新冠的最坏打算做准备。
英国如果不想重蹈意大利的“覆辙”,最大的优势就是和欧洲大陆分离的岛国地理位置、雄厚的医疗研发实力以及较强的国民身体素质。但最大的失策就是在意大利疫情爆发之后反应太慢,没能及时吸取教训。而近期从意大利返英群体中无症状传播者的比例高低,则将是英国此役中的运气所在。英国疫情究竟是全面爆发还是幸运受控,未来2-3周将是关键。当英媒批评意大利的全面“封城”战略是为时已晚的“马后炮”时,英国自己是否已经犯下了和意大利同样的错误,亦尚未可知矣。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目前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来源:东方网·东方智库
作者:赵璧
编辑:忆昔
关联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