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印尼经济的崩溃

国际游资从来不嫌自己赚钱多。

1997年8月2日泰铢轰然崩塌,多米诺骨牌既然倒下了第一张,泰国就不会是最后一个经济崩溃者。袭击泰铢得手,索罗斯开始连续狙击其他东南亚国家,泰铢的贬值升级为亚洲金融风暴。

表面上看,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环境要比泰国好一些,印尼货币---印尼盾在这之前就已经逐步贬值,化解了危机初期的压力,这一切都给了印尼人信心。1997年7月11日,印尼政府先发制人,把汇率波动扩大到12%,此时、印尼股市一路飘红,国民对经济的信心还是很充足的。

雾里看花---可惜,这不是真相。

1998年1月,当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危机渐趋平缓时,印尼盾汇率却一泻千里。按1997年7月的汇率计算,贬值高达200%!股市下跌50%!社会出现严重混乱,印尼成为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

真相是,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印尼的经济其实更加糟糕。

印尼的金融经济体制是一种可怕的市场,金融成为掠夺者的抢劫工具。

据说,时任印尼总统苏哈托送给亲信的礼物经常是银行牌照,只要获得了金融牌照,就相当于获得了攫取国民财富的手段,在这种金融体制中,无论出现多高的不良贷款都不奇怪了。这不是银行,而是掠夺国民财富的机器,目的就是制造不良贷款,而1997年年初印尼的不良贷款曝光数字已经达到了30%。

过去10年,苏哈托政府维持了 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国民支持。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是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的,虽然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机会,但未必带来国民福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国民财富净损失。

制造事端转移国内矛盾焦点更是拿手好戏,当权者可以利用居民在某方面的无知转移愤怒,牺牲某一个群体或者阶层,发展到极致就是血腥的骚乱,比如,至今让全球华人痛彻心扉的排华骚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地方的经济都会有所发展,但在苏哈托及其类似的政治体制下,国民财富很快被集中于某个集团,甚至某些个人手中。国民积蓄的财富实际上早就通过金融体系被挥霍一空,国民也很难获得人力资本积累,这是典型的“坏的市场”;

经济如果持续增长,国民可以在增量中维持生存,但很难提高福利水平,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国家产出依靠海外市场,国民享受不到自身生产的财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永远顺水顺风,就连美国也不能,何况东南亚。

总有外力会触发不健康因素,如果通过金融体系攫取国民财富,那这种表现很可能就是金融危机。

这一点,苏哈托政府表演得可谓淋漓尽致。

1997年10月印尼已向 IMF 申请援助,在IMF向印尼提供230亿美元的同时,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联手向印尼注资110亿美元,这是继 1995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 IMF提供的最大救助。

按常理讲,印尼应该无忧。

刚才说的是常理,印尼是坏的市场经济,坏的市场经济不按常理出牌。

作为代价,IMF要求印尼推进经济改革,包括调整金融结构、免除关税、停止巨型建设项目、取消部分行业专利和补贴,比如苏哈托幼子拥有的丁香香烟的专利权。

苏哈托答应得很好,可一等IMF资金到位,就开始赖账。1998 年1月7日,苏哈托政府公布了财政预算方案。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方案,印尼政府认为1998 年印尼至少要有 4% 的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在 9% 左右。

这个玩笑开大了,整个东盟都这个德行了,您还忽悠。

政府预算就增加了32%,咋能控制通胀?!至于经济增长率,您咋忽悠都行,反正就是拉高资产价格、扩大政府投资,别说 4%,就是 40%,只要印够了票子都一样能达到。

IMF 和美国政府非常恼火,国内舆论也一片哗然,IMF 和美国认为这是无赖的径,此时印尼盾已经开始自由浮动,国际货币市场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洞若观火,财政预算方案公布当天,印尼盾跌至最低点,1 美元兑换8450 印尼盾。

1月8日,IMF公开谴责印尼,点名批评苏哈托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用于国民教育。3月之前,印尼本应拿到第二笔 IMF 贷款,鉴于此,IMF提出除非印尼能严格保证财务纪律,否则将停止援助。美国总统克林顿当晚亲自致电苏哈托,敦促其遵守诺言,进行彻底的金融改革。

1月9日,印尼全国爆发日用品抢购潮。

迫于压力,1月15日苏哈托发表电视讲话,对 IMF 再次作出承诺:将经济增长率调低至0,通胀预期调高至20%,保证财政预算能维持1美元兑换5000 印尼盾。

但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面对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声音,面对美国和 IMF的指责,面对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几乎无处不在的官员腐败,苏哈托于当年1998年5月黯然下台,结束了31 年的统治生涯。

时间回到2007 年,印尼政府对苏哈托提起诉讼,有时正义确实可能会迟到,但时光洗尽铅华,功过是非史笔自有公论。

无论怎样追究苏哈托的责任,意义都已经不大了,印尼举国为苏哈托的掠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8 年一季度印尼经济增长率为-8.5%,建筑业萎缩了 27.2%,制造业萎缩了18.6%,金融业萎缩了1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危机前的1086 美元下降至 436 美元。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世界都在为东南亚经济奇迹喝彩。1997年后,辉煌不再,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索罗斯等国际游资,认为这是西方势力针对亚洲的经济阴谋,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甚至希望能对索罗斯提起法律诉讼。

英国汇率体系也败在索罗斯手下,但从来没见任何英国首相妄想凭借政治势力跑到美国去咬人。

痛定思痛,审视东南亚经济自身,这并非一种完美无缺的发展模式,或者在起点就注定了败局,不过是索罗斯的手法使其败亡更加醒目罢了。东南亚模式的死穴在于政府不恰当干预经济,并由此成为经济中最强势的集团,而政府集团中往往有人借止牟利。

往往,是必然。

利益的驱动是无穷的,没有苏哈托,也会有其他人。

东南亚各国在危机之前并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行政力量凌驾于法律之上。曼谷、吉隆坡、雅加达等大城市无不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可惜,这不是现代化的本质。

东南亚国家领导人似乎被一堆令人头脑发热的经济增长计划迷昏了脑子,似乎真的认为可以忽视当代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法律、文明等软制度就可以走出一条捷径来。

没有捷径。

各种各样的大企业、大规划诚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集结资金,却最容易滋生黑金政治和金融诈骗。何况还存在一个可以超越一切的强势政府,它可以掩盖矛盾,可以用经济高增长隐藏既有风险。

这么干,在短时期内也不是不可以,但往往会走入路径依赖,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对内通货膨胀、对外本国货币贬值。

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增长给东南亚人民带来了幻觉,似乎经济就应该这么增长,经济增长确实也掩盖了不良资产等金融体系的问题,然而国内没有任何真正有创造力、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就是有这样的苗子也早被强大的行政压力扼杀了。资金出路无一例外都必然落脚在金融投机上。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全文完。如果喜欢的话,就请点个赞并关注我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