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也实行“房子是用来住的”政策(来源冯仑文章)

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新加坡的发展经验,有一点最值得思考和探讨,那就是它能够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它在生产过程中讲究效率,所以就很照顾雇主,以雇主为核心来设计一些制度、政策,因为雇主会带来经济发展、就业和税收。市场经济中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能够很好地刺激财富的创造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公共政策、社会政策方面,他们却用社会主义的一些方法,讲究公平、照顾穷人,尽可能缩小收入差距。这一方面特别像北欧的福利的资本主义,或者叫作福利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主义。在新加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公积金账户,收入的35%要被强制性地扣存在这个账户里。这35%中,有25%是从工资里扣,这个钱由雇主掏;剩下的10%都是社会补贴,由政府出。老了以后,你可以从公积金账户中拿出一部分钱自己用,或者你就把组屋的贷款都还掉,获得一套房子。这看起来就很社会主义,也挺公平。前提是,从开始工作到退休,其间的这几十年你必须得努力劳动。因为新加坡没有退休保障,如果不上班,你的公积金账户中就没存款,生活就会遇到困难。这件事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努力工作就不会失业,而且只要工作,公积金账户里就会有钱,只要公积金账户里有钱,你老的时候就可能会有房子,而且看病不用花钱,教育也免费。这些就是它社会主义的一面。新加坡建国至今,政府共建了100万套叫组屋的住房。新加坡的人口目前也就600万左右,可见政府提供的住房占了多大的比例。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八成由政府提供二成由市场解决

我们知道,全世界解决住房问题一共有三种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新加坡模式。美国模式就是市场解决一切,主要靠市场,靠供求关系来决定。德国模式就叫作“房住不炒”,房子就是用来住的,基本上大家都是租房,很少有人通过买房、炒房来投资。而新加坡模式就是把两股道分开,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80%都是由政府提供的组屋,20%交给市场去做,叫作私人房地产。多数人由于有强制性的公积金,所以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可以住进自己的组屋。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比如创业挣到了大钱,愿意住得更好,住洋房、别墅,也可以申请放弃组屋的名额,去私人市场购买房产。

当然,一旦放弃购买组屋的机会,放弃一次可以,第二次就上了单行道,回不来了,政府就不再管你了。在过去,和组屋相比,私人房产的品质、价格明显都更高。随着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组屋翻新改建之后,其公共设施、品质、价格跟私人房产的差距都在缩小。由于这个制度坚持50多年了,几代人已经形成了一个明确的预期,大家对这个制度很依赖、很信任。每个人都知道是该进组屋系统,还是自己创造命运,进入私人房产系统。所以,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员工,新加坡的这套制度都在做一件事,概括起来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包括严格的法律、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也就是在社会政策、社会分配制度上人人平等,创造相对公平的生活条件,这样,社会心理相对稳定,社会矛盾和冲击也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