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制造业雄起,将不再做美国的打工人

最近因为越南复工,状况还不错,又有文章开始担心越南和印度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和订单,他们分析的重点都是东南亚的人工成本有多低,税收优惠有多好,甚至有多么适合投资或,难道这些产业转向东南亚真的是因为东南亚有多好吗?

东南亚也只是挣辛苦钱的打工人。今天我们看到的产业转移背后的boss,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美国,老一辈的8090后可能有印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电子产业明明都在日本手里,诸如电视、手机、半导体这些当时的高科技产品都是日本再造,怎么这几十年后就转移到我们手里了?然后怎么就本来在我们这生产的订单就跑去东南亚了?

四月初苹果宣布一部分IPHONE13交给印度金奈的富士康工厂来完成,同样是四月,全球汽车芯片大厂安森美关闭位于上海的全球配送中心,迁往新加坡,如果你不知道那段历史,今天的你就不理解这些产业转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探讨产业转移的问题呢?因为这代表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已经发生变化,我们过去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带来的认知,比如中国经济只能依赖出口,依赖和美国的贸易顺差,需要美国老板赏饭吃,这些已经不在正确。而我们将来要面对的问题,比如产业转移后高新技术从哪里来?怎么面对美国的贸易战?东南亚会迅速崛起挑战我们吗?这些就是我们不曾面对过的。林林总总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80年代日本和美国的竞争中寻找启示。

我们今天的处境恰好与日本在80年代非常相似,当时的日本高端技术品牌和市场主要来自美国,日本从给美国打苦工一步一步发展成了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继而又遭到了美国的各种封锁,日本电磁场腾飞的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二战后美国。日本视为亚洲工厂,对于日本的产业,那是非常扶持的。1950年到1966年,在日本进口的4135项专利技术中,来自美国的专利就占2471,日本企业大量从德州仪器等美国企业采购电子技术。

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模仿美国建立半导体产业,逐渐掌握核心技术,生产效率成几何基数增长,等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技术已经威胁到美国人的工作机会。1985年是美国集成电路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年,由于面临日本竞争,美国半导体公司裁员数千人,英特尔公司裁员创下新高。当时的英特尔公司总裁安德鲁格鲁夫发出警告,硅谷将沦陷为日本的技术殖民地。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超级计算机制造商克雷研究公司高端芯片只能从竞争对手日本富士通公司那里购买,有个民调的结果很有意思,那时美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度已经下降到不如苏联,过去给自己打工的小徒弟如今成了有力的竞争对手。于是美国对日本的技术政策开始出现大调整。

原来美国特别喜欢日本,都是整条产业链全部送给日本操办,现在发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怎么对付日本呢?美国想到了一个办法,寻找二徒弟、三徒弟、四徒弟,每个徒弟都得到一个环节的分工,比如教印度学软件设计,交新加坡工艺工程,让中国大陆学组装印刷电路板,让韩国学半导体存储器,再让中国台湾学数字设计,最后让香港提供金融服务。这招可以说是一石三鸟,让每个徒弟专精于一个环节,既降低了成本,新徒弟们干劲十足,同时又不会饿死师傅。美国的企业可以专注于技术创新,同时又压制了大徒弟日本的竞争力,真的是绝,对于日本来说,日子就渐渐不好过了,除了技术受制于美国,更要命的是市场也在美国手里,打工人是没有话语权的。老板美国找日本谈,让他自愿降薪,包括限制自己的彩电出口,限制自己的汽车出口,日本都只能无奈接受。

美国反制日本,也就是短短的五六年时间,美国的硅片和半导体材料很快就再度复兴,重新占据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1980年到2000年,日本的大部分行业都呈显著下降趋势,而美国则大幅度提高。在日本电子产业经历长期颓势后,2016年,日立公司和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彻底退出个人计算机业务,将相关业务卖给中国联想集团,2017年,日本夏普公司被中国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收购,用亚洲打败日本,美国的这个策略成功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日本所谓的电子产业优势背后依赖的是美国的技术和市场,一旦失去了美国的支持,找到了替代国,优势就守不住了。转移来的产业优势如果不能产生不可替代的技术和市场,最终就躲不开打工人的命运,人家给你的产业优势也可以给别人,这就是日本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美国是怎么把这些产业转移给我们的。1981年,美苏争霸正酣,美国国防部评估,中国可以帮美国消耗掉苏联每年约25%的国防预算,相当于一年烧了苏联400亿美元。因此,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意愿很强。从八一年到往后的20年里,美国极大地放宽了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两个国家进入了蜜月期,一个愿意教,一个愿意学。事实证明,中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不仅吃苦耐劳,而且产业链上的方方面面一点就通,有时候师傅不教,自己也能通。日后这个徒弟的表现将远超这位漂亮老师的预期。

1990年,中国在信息技术硬件和通信设备两个技术领域,技术还拿不出手,但是十年后到了2000年,中国企业在这两个领域的出口额分别跻身世界第13位和第五位。之后,中国的规模优势越来越明显,再过四年,中国在这两个技术领域的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在信息通信产业领域,中国已成为与美国、德国并驾齐驱的全球三大生产和消费中心。而在这个世纪初,三大中心还是美国、德国与日本。很显然,我们把日本顶了下去,而这背后一拉一推,主谋都是美国。

21世纪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大力拓展中国市场,将研发基地、整条生产线甚至芯片生产转移到北京和天津,它还将大部分中间研发和技术改良外包给中国华为公司,锻炼和增强了华为的技术能力。历史惊人的相似,中国这个好学生在今天开始威胁老师的饭碗。2016年开始,面临来自中国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企业的竞争,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利润开始下滑。在光伏领域,截至2020年,中国光伏装机规模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全球光伏。产业20强中有15个来自中国,光伏供应链上的各种环节,中国的全球占比均超过65%。同时中国光伏专利数量4089项,为美国的27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中国让美国的尴尬恰如当年日本给美国的一样。2014年,苹果CEO库克来到位于河南郑州的富士康工厂,与Iphone6 plus生产线上的女工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如今,以富士康为首的电子产业是郑州的第一大产业。在高峰期,郑州富士康在电子厂上班的人数达到30万,超过郑州总人口的3%。郑州进出口的贸易中也有至少2/3来自于富士康。但是未来留给郑州的电子厂工作已经不多了,隔壁的东南亚显然也学会了怎么拼装iPhone,今年4月,印度金奈的富士康也开始生产最新款的iphone13,而印度一整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是1.62亿台,接近中国的一半。确实啊,相比印度和越南,我们的产业链更加完备,更加高端,但是产业链的分工是可以流动的。

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又开始打起了重构全球产业链的算盘,而这一次,东南亚成为了美国的首选,其中的排头兵是越南。2021年,越南GDP仅略微超过山西省,但进出口贸易却已跻身全球前20。当下的越南与20年前中国加入WTO后,经济高速腾飞,十分类似。2022年开年,越南重点城市逐步开放,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再次加强。越南很多工厂今年的订单都已经排满,其中很多订单都是中国企业主动转移到越南,全年贸易总额有望突破八千亿美元大关。从资产价格上来看,越南股市也掀起一波牛市,胡志明指数连创历史新高,五年翻倍,十年五倍,越南房价持续高涨,首都河内的房价创五年新高,第一大城市胡志明市自2015年以来,房价每年都要经历20%以上的涨幅。

四月初,李嘉诚旗下地产旗舰长实集团的总裁会见了越南胡志明市市长潘文脉,将胡志明市定为金融和技术的战略中心,并承诺引进高端房地产项目。中国的企业也自发迁往越南。2017年,中国企业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工、土地等要素成本升高而迁往越南,而中美贸易战之后,则是为了规避中美贸易战下的高额关税而迁往越南。今天的越南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几乎是照着中国的剧本走。

要说今天的越南能够威胁到中国的全球地位,显然是夸大其词,毕竟体量和产业水平,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中国也是越南的老板之一,中越的关系在今天更多的是产业互补。但是同时也要承认,未来的越南潜力确实不小,原因倒不是越南有多牛,而是刚好吃上了全球产业链转移的红利,毕竟市场和技术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是这个世界的大趋势,100年太平洋东,100年太平洋西,越南也不会永远甘当苦力,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后发优势,但归根到底是他们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是未来,如果富士康们都去了越南呢?我们的技术和市场从哪里来?

为什么这两年我们的国家战略是国内大循环,为什么东盟会成为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什么今年我们在提全国统一大市场,因为我们想明白了,给欧美打工,也就是过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没有核心科技和市场,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最终的结局躲不开打工人的命运。低附加值的产品本来就没利润,面对的还是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想要扩大出口,只能让产品降价,最终国内的工人工资低,没钱消费,因为没钱,国内的消费市场也搞不起来,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对欧美的出口进一步的依赖。

过去我们的工人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生产真正的商品和服务,换来的是不断贬值的美元和美国国债,我们自己却买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而我们的市场都拿来换美国的技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如今我们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市场来养活自己的产业和经济,这是一条更难的路,需要靠自己来攻坚克难,技术和产业的难点。所以你会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股市没有以前那么好涨,轻松赚钱的生意消失,但是只有这条路能让我们走得更远,那些看似好走的路,最后都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