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和马来西亚、新加坡虽然在二战中长期被日军占领,但知名的二战影片却屈指可数,这大概和在当地对日作战的都是西方列强军队有关。今天笔者就来介绍一部马来西亚二战电影《阿德南少尉》(Leftenan Adnan,2000)的历史背景,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角现在是马来西亚官方认定的抗日英雄。
《阿德南政委》DVD封套
影片的主角,阿德南·赛义德(Adnan Saidi),1915年出生于英属马来亚雪兰莪州,是家中六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子。阿德南曾在拉玛尔学校学习英语,据说他聪明而勤奋,毕业后便留校成为实习老师。在学校任教了一年多后,1933年才年满18岁的阿德南受英国人宣传的影响,志愿加入英国人组织的马来军团。
马来军团英属马来亚的本地贵族于1913年向其主子提出的一个构想,到20年后英国殖民者才批准成立这支部队。首次招募就聚集了1000多名志愿报名者,但英殖民当局只招募了包括阿德南在内的25人。林肯郡军团的布鲁斯少校成为了这支部队的第一任指挥官,在经过五个月的短期训练后,这支部队的表现另英国殖民者刮目相看,在之后的两年中,英国人又招募了90名当地人。到日军入侵马来亚前,马来军团已经拥有两个营共1300余人,当然其军官大部分都是英国人。
训练中的马来军团
因为服役期间表现优异,1936年阿德南晋升中士。1937年3月,雪兰莪州的某处煤矿发生劳资纠纷事件,阿德南与战友在维持现场秩序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得到了州长和英国将军的表扬。阿德南也得以在当年赴伦敦参加了庆祝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加冕的阅兵,对于马来亚殖民地的军人来说,这确实是无上的光荣。1938年阿德南与以前学校的老师索菲亚· 帕基结婚,婚后夫妻二人育有二子一女,不过由于阿德南在二战中阵亡,他最终没能看到小女儿的出世。
1941年末,阿德南被选派去新加坡军官学校深造,并被授予中尉军衔,起初他曾携带家人一同前往,后随着东南亚局势的恶化,阿德南把家人都送回了雪兰莪州的老家,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战争爆发前夕,阿德南受命指挥马来亚军团1营C连7排,任排长。该连奉命驻防巴西·班让岭(Pasir Panjang Ridge),英军在这里修筑有防御工事,并储存了充足的弹药和补给品,军事医院和其他主要设施也都位于此,这些都为c连能坚守一天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德南中尉画像
1942年2月13日,日军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的部队在新加坡海岸登陆,并很快对巴西班让岭发起攻击,尽管马来亚军团的兵力严重不足,他们仍挫败了日军企图于白天占领该山的计划。由于侧翼被包抄,当日深夜阿德南指挥剩下的42人突围至鸦片山一带继续抵抗防御。在整个马来亚战役和新加坡战役期间,马来军团的159名战士的损失大部分发生在这次防御战中,这次战斗也是新加坡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
日军派出伪装成锡克教徒的侦察队排成四列纵队跟踪而至,结果被阿德南识破,因为英军向来是以三个纵队的形式行军的。英日军之间随即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战至第二天下午,大部分英军都战死,阿德南也身负重伤。由于阿德南拒绝投降,恼羞成怒的日军把他倒挂在树上,反复折磨后割断了他的喉咙,C连的幸存者雅各布中士目睹了这一残忍行径的全过程。事后日军还派出亲日分子试图逮捕阿德南的家人,但他们在得到消息后已经提前躲了起来。
反映阿德南就义的绘画
战斗结束后绝大多数的马来军团士兵都被日军释放,但仍有七人因为拒绝投降或是或是加入日军,而被日军枪杀。虽然马来西亚官方宣称阿德南和C连在战斗中击毙了800名日军,但这显然是个水分极大的宣传数字。
虽然阿德南是在英国殖民军队服役,但他的行为无疑也是在保卫被日军侵略的马来西亚,因此马来西亚独立后,阿德南也被认定为抗日英雄。在位于雪兰莪州丛林中的武吉昌杜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阿德南的半身雕像,供后人去凭吊。
武吉昌杜国家博物馆内的阿德南半身雕像
2000年马来西亚导演阿齐兹·M·奥斯曼(Aziz M. Osman)根据阿德南的事迹拍摄了相关题材的二战电影,影片投资约800万美元,出场人物众多,不过导演仍抱怨资金略有不足,使得一些战斗场面只能从简拍摄。不过看过这部电影的影迷们表示,按照马来西亚电影的标准来说,该片无疑是马来西亚影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电影,现在的马来西亚导演对这类题材缺乏兴趣,已无法再复制出类似题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