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后,代理人战争、军事援助、经济制裁、利益集团、分裂对抗……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套路,那个熟悉的美国又回来了。
俄乌冲突仍在继续,但找回冷战感觉的美国,却自大地认为战事发展尚在可控范围,迫不及待要“回防”亚太。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正式宣布启动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24日,拜登又参加了此次亚洲行的另一重头戏——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首脑会议。
为了遏制中国崛起,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领域已经准备了“三把刀”——“五眼联盟”、澳英美联盟(AUKUS)和“四方安全对话”(QUAD)。但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马凯硕所说,“亚洲的战略博弈不在于军事而在于经济”。此次公布的所谓“印太经济框架”,便是美国深化与中国的经贸产业对垒之举,意在遏制中国方面筑起一道排他性“供应链同盟”,企图补齐所谓“印太战略”的经济“短板”。
为削弱中国的经济竞争力,美国正加力出招,试图东西两线并举,尽快建立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全球供应链。西线方面,美国与欧盟在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加强合作,以摆脱对中国的倚赖。拜登此次亚洲行重点之一便是在东线建立以芯片为核心的经济联盟。
只可惜,美国虽有“遏制中国”的野心,但其所谓“印太经济框架”最终很可能沦为一个摆设。
首先,所谓“印太经济框架”虽有创建“供应链同盟”之意图,但包容性不足。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提供完整的区域经济体职能不同,新框架并未提供市场准入的回报。框架中的低碳、环保等范畴对不少国家而言,标准过高。除非美国日后愿为此框架大力输血,否则很可能成为美日等国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根本无法实现对亚太区域半导体供应链进行根本性调整的目的。
其次,在中美间选边站,是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不愿面对的。东盟各国与中国的供应链已深度融合,与中国脱钩,转而跟美国重组供应链并不现实。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说,若不与中国发展贸易,将要付出很大代价。
最后,拜登此行仅仅提出框架,宣布意向,接下来的谈判仍需时日。况且还有特朗普政府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前车之鉴。民意低迷的拜登两年后能否连任是个问题,其后的政府是否会继续这一框架仍存疑虑。一些东盟国家也是希望通过谈判暂时稳住美国,并非真心愿意参与这个遏制中国的经济联盟。
对于拜登此次亚洲之行,俄新社一针见血地评论说,拜登在对“东线”伙伴和盟友队伍进行例行巡查,看看它们能为美国对抗中国和俄罗斯出多大的力,并邀请它们加入“经济自杀俱乐部”。然而,“亚洲国家很清楚,中国对它们更重要——如果没有亚洲巨人,它们的经济会显得苍白无力”。
不管拜登此行的调子唱得有多高,话语说得有多漂亮,但美国所谓的“印太战略”本质上就是一个制造分裂的战略、一个煽动对抗的战略、一个破坏和平的战略,这一点毋庸置疑。不管做什么包装、换什么马甲,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参考消息网 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