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日本横扫东南亚,是谁鼓舞着盟军士气?巴丹日军30天仅推进12公里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几乎与此同时,菲律宾也遭到了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成了第二个珍珠港。麦克阿瑟渴望已久的战争终于来到,他激动地站在巨大的兵力部署图前,向驻守菲律宾各岛的部队下达着作战命令。

其实,在他的潜意识里,根本瞧不起日军的战斗力,更不相信珍珠港会在日军的偷袭中损失惨重。这种错觉不可能带来正确的判断力,致使在开战最初的几个小时,让他缺乏戒备,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满怀信心的麦克阿瑟,能守得住菲律宾吗?

撤退,是麦克阿瑟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虽说陆地作战还未开始,但远东空军3/4的战机在空袭中被摧毁,还是让麦克阿瑟心乱如麻、如坐针毡。因为这是美国部署在远东,阻止日本发动战争最大的威慑力量,结果一天之内荡然无存。没有空中掩护的陆军,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让他略感欣慰的是,在抗登陆的战斗中,美菲联军在仅存的17架轰炸机的帮助下,成功挫败了几次日军的抢滩登陆,而他的主力部队还未出动。这样的局面,让麦克阿瑟对守住菲律宾充满信心,更何况,国内的援军很快就会赶到。

殊不知,这只是日军的试探性进攻。2周后,由70艘运兵船组成的、庞大的日本海军编队,在仁牙因海湾抢滩登陆。由本间雅晴指挥的第14军大都来自中国战场,他们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碾压着装备低劣、缺乏经验的美菲联军。

日军在几乎没有遇到像样抵抗的情况下,一天之内全部登岛,并沿着3号公路向马尼拉冲去。前线失利的消息一个接一个,麦克阿瑟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认识到失败是不可避免,如何尽量拖延时间?争取支援的到来,是他首先要考虑的。

但本间似乎没有给他拖延的机会,就在当天傍晚,7000日军在距离马尼拉以东110公里的拉蒙湾抢滩成功。两支日军像“一把钳子”向马尼拉扑来,企图将美菲联军主力合围在此,并各个加以消灭。当晚,麦克阿瑟向国内发出了警告。

为了避免被围歼,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撤退到巴丹半岛和科里吉多岛,凭借海峡作为天然屏障继续抵抗,并等待增援。撤退命令迅速下达,南部的部队甚至没有与日军交火就撤了下来,2天后,麦克阿瑟对外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

然而,退守巴丹只是为了延缓时间。

1942年1月,8万美菲联军在美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的指挥下,退守巴丹半岛。整个半岛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西高东低、南北有高山,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联军利用有利地形挖壕固守,在麦克阿瑟的计划中,这个地方至少能坚持半年。

日军第65师团在本间雅晴的指挥下,尾随美菲联军向巴丹发起了进攻。一个月的战争打得“顺风顺水”,日军低估了对手防守的决心和实力,遭到了岛上联军猛烈的炮火袭击,甚至有一个团被围陷在丛林中达一个星期之久。

这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首次在陆地作战中遭遇挫折。与关岛、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等地的接连失守相比,这无疑是一场胜利。消息传到国内,民众无不欢欣鼓舞,振奋着士气低落的盟军,麦克阿瑟与巴丹半岛成为了胜利的象征。

美军在巴丹的顽强抵抗,迫使日军原本50天攻占菲律宾的计划成为泡影,打乱了整个“南下”政策的实施,为盟军在澳大利亚,以及在西太平洋区域建立新防线,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此,罗斯福和马歇尔纷纷致电表示祝贺。

短暂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局势的恶化,麦克阿瑟凭险据守效果不错,但也将自己置于一个“罐子里”,岛上的给养、弹药仅够一个月。唯一的指望就是美军的海上补给,麦克阿瑟上岛后,几乎天天向国内索要弹药、物资,迟迟不见补给到达。

原来,在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中,现有的船只、武器弹药和兵员,不可能同时满足两个战场的需求,必须有所舍弃。显然,欧洲战场的分量更重,这也是补给船迟迟不到的原因。说白了,菲律宾在美国的战略中已被放弃。

全然不知的麦克阿瑟,一边不停要增援、要补给,一边给前方将士打气,“增援很快就到”。时间一天又一天的过去,军方许诺的援助物资和增援部队始终不见踪影。他也不再去前线慰问了,因为将士们质问补给在何方时,他无言以对。

但麦克阿瑟决不投降。

1942年2月的巴丹半岛,美、日双方的战斗进入胶着状,双方的损失都很大。更让本间雅晴着急的是,由于久攻不下,失去耐心的日本军部,将精锐的48师和第5航空队调往泰国,剩余兵力很难发起有效进攻,他干脆停止进攻,进行心理战。

首先,将附近民众集中起来,全部赶往巴丹半岛,守军不得不安置这些难民。要命的是,大批难民也在消耗着本就不多的补给,守军每名士兵的配额已减少到原来的1/4,饥饿是麦克阿瑟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本间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其次,围困巴丹,除了每天投下大量的炸弹,还有大量的宣传品。缺医断粮的日子,让原本战斗意志不高的美菲联军,士气更加低落,失败情绪弥漫着整个前线。日本东京广播电台更是宣传,美国人把菲律宾人当炮灰,不会有援军来。

当然,更有效的还是劝降指挥官。但当劝降书送给麦克阿瑟时,他连看都不看,随手扔在了一边。作为久经沙场、将名誉视为生命的麦克阿瑟,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投降。同时,他向罗斯福保证决不投降,在巴丹半岛战斗到底。

不久,美军陆军部正式明确,不再向远东派遣救援的消息传来,守军的失败情绪迅速被绝望情绪所替代,人们都在质疑巴丹还能守多久?这时,指挥官的表率作用有着巨大的意义,麦克阿瑟向官兵们表示,他和家人都将留下来,抗战到底。

劝降不行的日军,再次发起了进攻,一个月终于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前进了12公里,退守到第二道防线的美、菲联军站稳了脚跟,日军再也无力进攻了,双方又恢复了平静,恶劣的自然环境折磨着双方士兵,守军因非战斗减员已达到50%。

美国军方开始考虑撤退,第一批撤出巴丹的是一支密码破译分队,他们带着机器成建制的撤出;随后,菲律宾总统奎松一家以及一些美国高级官员,也钻入了美军潜艇逃往澳大利亚。麦克阿瑟再次拒绝了马歇尔的好意,他和家人坚持留下来。

不管怎么说,危难之际最能彰显一个人的品质。麦克阿瑟在明知遭到“抛弃”,前途无望的情况下,依然与他的士兵们在一起,是值得称道的。尽管有些人认为他是在“作秀”,但不容置疑的是,作为一名军人和指挥官,麦克阿瑟是称职的。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