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棋南,福建晋江人,新加坡归侨。虽然在新加坡的土壤上出生和长大,但他始终怀着一颗中国心。1954年被英殖民当局驱逐出境,王棋南反而难以抑制地激动和兴奋。儿时懂事起便梦寐以求的理想,顷刻间将得以实现:回归祖国,回归到了自己日夜期盼的祖国怀抱。
年轻时的王棋南
投身祖国 尽职工作
当王棋南踏进祖国的南大门——广州,他就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交给祖国安排。从此,他痴迷地投身于祖国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而后又致力于侨联和致公事业。
回国伊始,王棋南被分配到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印刷厂当排字工人和统计员。1957年秋调至长沙归国华侨联合会工作,担任长沙市侨联第一届到第六届主席。1956至1958年,曾被选为第四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三届湖南省青联副主席。1982年加入中国致公党,先后任致公党长沙工委副主任、致公党湖南省委委员。王琪南也曾兼职湖南省侨联第一届和第二届副主席,并于1995年12月起为湖南省侨联顾问。
他先后当选了42年省、市、区的人大代表,担任了38年长沙市侨联主席。由于工作出色,他受到全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和长沙市人民政府表彰和嘉奖,其先进事迹先后被湖南省、长沙市人大常委会选编入《代表颂》和《人民代表之歌》书中,1986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曾对他的业绩作过专题报道。
恪尽职守 不尚空谈
当时在他的带领下,长沙市侨联在连续三个月内开展几项大型活动。从制定计划、联系场地、印制票券,到确定对象、发邮件通知、做好现场具体工作,许多件事王棋南都亲自动手,协同大家努力完成。
在举办归侨、侨眷子女暑期补习班时,他为了节约经费,所有学习资料都亲自动手油印,他还经常深入补习班,了解教学和学生情况,协助老师做好思想工作。因此,这个补习班深受家长和学生的赞美。
致公党长沙支部成立初期是个“无产阶级”。无办公场所,无专职干部,无活动经费,无交通工具。支部“一无所有”且任务重、人员少,王棋南事必躬亲。长沙支部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加强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致公党,支部创办了《长沙致公》简报,分送给有关单位和领导。
王棋南不尚空谈,更是一个实干家,为了同时做好侨联和致公党的工作,当时年过半百的他白天晚上连轴转,除了处理市侨联的日常事务外,其余的时间和精力就集中在致公党的事业上,侨联和致公党的件件工作,都倾注了他满腔的心血和汗水。
1989年,王棋南(前排左一)与归侨们在烈士公园开展活动 。
侨界代表 代表人民
侨联坚持为归侨侨眷说话办事,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为侨胞排难解忧。王棋南在工作的42年时间里,在省、市、区人大代表任职,撰写的多个建议为加强湖南省与海外侨胞的联系、凝聚侨心侨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多次被致公党中央和长沙市人民政府表彰和嘉奖。
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王棋南便为湖南省的具体实施细则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在省人大会议上请求落实。对归侨中难以解决的案件,他多方奔走,慷慨陈词,引起了政法部门的重视,使得许多归侨和侨眷的权益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和保障。
他曾及时地写出“认真落实华侨房屋政策的意见”,奋笔疾书“关于尽快制定用侨汇购房优惠政策的建议”,对加强湖南省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联系和吸引侨资、争创外汇起了积极作用,拓展了良好的政治影响。
1996年,湖南省政府决定给予退休归侨职工每月50元的生活津贴。这一举措是由王棋南牵头联合其他侨界代表从1993年开始坚持不懈地提出建议的结果。钱虽不多,但在政治上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归侨的关怀。
1978年,王棋南参加湖南省春节归侨侨眷座谈会。
掌握侨情 为侨谋事
王棋南对待海外来信或来访的侨胞,不论他们提出的问题如何琐碎、多么困难,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范围,他都尽力协助。
有一次,新加坡两位老侨胞来长沙治眼疾,因人地生疏,语言不通,遇到不少困难,他们深感失望,准备翌日返新。王棋南闻讯后,便立即与另一位侨联干部开车到宾馆陪这两位侨胞前往湖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不辞辛劳地与医院各部门进行联系,办理优先就诊手续并全面检查身体,使得侨胞深感慰藉。
2014年1月,长沙市侨联组织慰问老归侨、老主席王棋南。
恪尽职守,不忘初心。王棋南从事侨联工作三十多年,兢兢业业,热情积极,把侨联和致力为公的信念发挥到了极致,在祖国的发展历程上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王棋南的足迹遍及长沙市内各处,走访归侨,倾听他们的意见,真正做到了为侨胞代言,因此也被归侨侨眷们异口同声地称为“信得过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