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战后日本获得了哪些好处?领土拓展至赤道,成为西太平洋霸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新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地处西太平洋的日本获利颇丰。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快速发展。

战争期间,英、俄、法等协约国大量的军需订单和频繁的海运需要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日本工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投资企业愈发狂热化。短短数年,日本就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914至1919年,日本不仅清偿了外债,而且还借出去27.7亿日元。

2.巴黎和会上,日本以“委任统治”的方式获得了赤道以北的德属太平洋领地。

日本委任统治的地区包括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根据国际联盟盟约,日本可将这些地区视为本国领土一部分,根据本国法律进行管理。如此一来,日本获得了众多适合建造海空基地的岛屿,比如距离东京2400公里的塞班岛,有“太平洋上的直布罗陀”之称的特鲁克群岛。这些岛屿的存在对日本来说,一是扩大了防御圈,二是拥有了进一步扩张的前进基地。

华盛顿会议

3.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的主力舰总吨位达到了美国的60%。

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个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其规定五国主力舰(主要指的是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的限制额度分别是美国、英国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国和意大利各17.5万吨(也就是5︰5︰3︰1.75︰1.75的比率)。《五国海军条约》一方面严格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步伐,直接将预谋已久的“八八舰队”计划打向深渊(1927年以前建造完成八艘战列舰、八艘战列巡洋舰),另一方面却无意中使日本在区域力量对比、军事装备等方面占据了优势。

改造初期的赤城号航空母舰

首先日本确立了在航空母舰领域的优势地位。由于受到主力舰总吨位限额的束缚,日本被迫将已开工建造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1号舰“天城”和2号舰“赤诚”改为航空母舰(1923年,“天城”号毁于关东大地震,原作拆解处理的“加贺”号战列舰替补)。在改造过程之中,日本探索出了一些颇为科学合理的航空母舰建造和使用经验,比如取消不切实际的重炮和三层甲板,安装岛式上层建筑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一口气完成了对“赤诚”、“加贺”、“龙骧”、“苍龙”、“飞龙”号的改造和“翔鹤”、“瑞鹤”号的设计工作,至二战爆发的前夕,日本的航空母舰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已经超过英国和美国。

其次是确立了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强势地位。华盛顿会议上,为了促使日本接受其主力舰总吨位比英美两国少四成的方案,美国和英国接受了日本提出的在太平洋海域维持现状的要求,即美国不得在除了阿拉斯加、巴拿马运河区、夏威夷群岛以外的太平洋岛屿和属地,英国不得在东经110度以东的太平洋岛屿和属地修建新的海军基地或堡垒要塞。如此一来,在西太平洋地区,尤其在靠近日本水域的地方,英美两国存在有效作战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旦发生战争,占据区域优势地位的日本海空军将如探囊取物般夺取新加坡、香港、菲律宾。

综上所述,日本通过大发战争财、领土拓展和海空军力量的壮大逐渐确立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霸主地位,但日本的扩张野心是无止境的,而美国为保持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必然会采取遏制政策,最终美日矛盾将不断恶化乃至不可调和,而这也意味着战争快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