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日帝后方建设
第一节 东条独裁
老规矩,作为日中战争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展示一下日帝的后方建设,看看东条独裁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帝的后方建设有何新变化。从实质上讲没有新变化,无非继续法西斯“第二春”的事业,把军部法西斯独裁推向最高峰,东条独裁无非是军部法西斯独裁最高峰的标志,是彻底加固这一独裁而非取代之。东条一登台,独裁新台阶。东条独裁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那是日帝法西斯化历程中升起的最明亮也是最后的独裁新星。东条一登台,镇压急剧升。该关押的关押,该逮捕的逮捕,该解散的解散。稍有反战苗头即行扑灭,大部分政党和团体早已不复存在,现在重点转向解散右翼团体,只有政党苗头——包括法西斯政党苗头的,只要和军部不那么一条心的,一律不许存在,绝不允许军部以外的势力发展,这是东条独裁的本质所在。因此东条独裁与统帅权独立是并行不悖的,东条独裁是统帅权独立下的独裁,是加固统帅权独立,让法西斯统帅权彻底压倒一切的独裁。东条内阁是东条亲自挑选的内阁,唯东条马首是瞻,大家唯东条内阁马首是瞻,而东条内阁唯统帅权独立——唯战争——马首是瞻。
上台后,东条独裁政治上主要采取了两个行动来加固自己的独裁根基:一是改组议会,建立翼赞政治会,二是改组大政翼赞会,让它发挥实际作用。对第一个行动,东条独裁的目的是要搞一次“胜利”的选举,要借助“南进”胜利氛围,把1942年4月的议会选举打造成全力拥戴其独裁的“翼赞”选举。又是一年选举时,法西斯独裁可从不“排斥”资产阶级民主,它要充分“挖掘”这一民主加强独裁的潜力。资产阶级民主嘛“机动灵活”,什么酒都能装,装上什么酒,它就是什么味儿,但它更喜好的味道是什么呢?好了,这都是老调重弹了,还是说说东条独裁的政治第一仗——“翼赞”选举。我们的东条独裁可无需像当年的希特勒卯足了劲儿,使尽浑身的解数投身选举大业,它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轻轻”点拨几下,就尽在掌控中。选举是它的强力掌控下展开的,候选人是在它的亲自点拨下选出来的,候选人竞选演讲只能发出一个声音:“积极支持政府的政策,把战争进行到底”!没有争论,没有异议,大家异口同声,法西斯独裁之“美妙境界”也。“选举”出来的议员要组成新一届议会了,怎么办?议员的诞生“非比寻常”,组成的新议会也必须“非比寻常”,东条独裁要对新议会进行一番大改造了。“贵众两院全部议员,加上实业界、言论界代表,一共……一千三百人”组成了一个新东西:翼赞政治会,同时独裁大令给这个新东西的定位是,从今往后,翼赞政治会独掌“民主”乾坤,其他政治团体一律后退。
好了,在日帝法西斯体系中,一个东西又诞生了,而这个东西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一个政党吗?一般政党有头有脚,头在议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脚在民众当中——在民众中建立自己的基层组织,而这个“非比寻常”的新东西只有头没有脚,有发声的功能没有发声的根基和底气,于是独裁者在上面发出什么声音,它就在下面跟着发出什么声音,它是一个绝对可靠的“应声器”。这就对了,东条独裁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要的就是这个味儿。新一届议会的日程表是;“27日是开幕式,由首相、大藏相、外务相发表施政演说,陆海军作战况报告;28日举行有关预算的全体会议和特别委员会,29日即举行闭幕式”,啊,绝对“高效运转”!是“一次议员们只是鼓掌赞成”的绝对可靠的“翼赞议会”。
下面再看看第二个行动:改组大政翼赞会。上一卷说了,这个翼赞会有点奄奄一息的意思,不过东条上台后重新启用之,加强之,让它在日帝法西斯体系中“建功立业”,发挥“实效”。如何发挥“实效”呢?一是要加强之,以前中央各部掌控的形形色色的法西斯国民组织——如产业报国会、商业报国会、农业报国联盟、大日本妇女、大日本青少年团会等全部统一到大政翼赞会的领导下,把它打造成一个“大统一”的组织,以前日帝法西斯对民众的统制是多头的,现在多头变一头,所有民众都被纳入“统一”的统制下。二是推动大政翼赞会向基层延伸,要掌控街道村会等基层组织的领导权。日帝法西斯体系已经有了一个从上至下的无孔不入的统制体系,而东条独裁要用大政翼赞会对其进行“整合统一”,进行“总结提高”,使这一体系“更上一层楼”。三是东条独裁赋予大政翼赞会的任务就自不待言了,它必须全面彻底、一点不落地把民众驱赶到战争的轨道上,民众不是被驱赶到前方战场,充当战争炮灰,就是被驱赶到后方战争生产,充当生产炮灰。大政翼赞会必须负责“振作”民众的战争精神,必须让民众全力以赴“实践战争生活”。至于“奖励”储蓄、“节约”物资、回收物资、推销公债等这些收刮民脂民膏的行动,那更是大政翼赞会“题中应有之义”。
好了,现在大家也发现了大政翼赞会和翼赞政治会的“联系和区别”了,它们一个有头无脚,发挥“应声器”的作用,一个有脚无头,发挥“执行器”的作用。它们分工明确,各干各的活,但不能走到一块儿——绝对不能走到一块儿。啊,东条独裁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就是这个味儿!
说了东条独裁政治上的那些事儿,下面在说说战争经济上的那些事儿。那么,东条独裁给日帝战争经济又注射进取什么强心剂呢?遗憾的是,东条独裁有些“生不逢时”,它虽赢得了“南进”胜利,但这个战争经济并未因拿到了“所需疆域”而出现“突飞猛进”,恰恰相反,因为“南进”作战吸收了大批战争资源,特别是征用大批船舶,导致其与诸殖民地的物资转运出现很大困难,于是这个战争经济不进反退,国家生产总指数由1941年117下降到1942年113(以1937年为100)。不要说轻工产品继续猛烈下跌,一些重工产品(煤炭、水泥、电力等)也在下跌甚至下跌明显。对我们日帝来说,夺来的东西大约勉强弥补了战争中的损耗,而对无底洞的战争需求来说永远是杯水车薪。当然,在整个战争经济停滞基础上,军工生产继续一枝独秀,涨势喜人,同时与之密切相关的金属原材料也涨势不错。
于是东条独裁的任务是,在经济资源永远无法满足战争无底洞需求情况下,进一步提升这个战争经济的压榨掠夺水平,进一步把搜刮上来的一切投入到战争消耗器中——现在这个消耗器更大了,不但有侵华的那一摊,更有“南进”的这一摊。
上一卷说了,借助法西斯化“第二春”,垄断财阀们成立了统制会以加强经济统制,那么东条独裁时,统制会继续迅猛扩张。首先自然是大力扩充统制会体制了:从1941年底到1942年,一批又一批统制会建立起来了,从矿山、水泥、车辆、机械到棉花、生丝、纺织等轻工业,一个不落,全覆盖。统制会已林立于日帝战争经济中。在面的扩张的同时,更在向纵深推进,继续向统制会“下放权力”,给予它——给予垄断资本——更加肆意妄为的权力。它可以把资金、原料、设备等一切收刮到自己的名下,全部投向战争经济,津津有味地获取无限的战争经济超额利润。垄断资本以统制会的名义利用这无以复加的优势向中小资本残余势力、向非战争经济残余势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企业调整令”这部残酷大法出台了,垄断资本们征用和整编残余中小资本企业和非战争经济企业的战役打响了,该征用的一律征用,该整编的随便整编,此乃统制会的天下,“不遵号令”者一律铲除,对中小资本企业和非战争经济企业,它们的设备、它们的物资、它们的人财物一律被收编进来,残渣不剩。
当然中小资本企业和非战争经济企业大约是以收购的形式被收编的,能从政府那里或垄断资本那里获得一点补助,但这点补助很快又以公债或强制储蓄的形式收入战争经济囊中。另外,非战争经济中的垄断资本则是在优越的条件下顺利转产战争经济,同时继续保留一点非战争经济,获取高额利润。
下面着重说说对劳动力的收编和利用。应该说对企业的收编已经包含了对劳动力的收编,企业被收编,其空出来的劳动力——不管是它原来的劳动者还是经营者——一律被收编过来,但对劳动力的收编现在也要向纵深推进。除了不断扩大劳动力利用范围,加大对劳动者的限制,不断取消垄断资本剥削劳动者的限制外,现在更有一种特别残酷的压榨——军事奴役制。一些工人——1939年为850人,1941年为31万人,1942年为62万人——不是被雇佣来的(哪怕是带有强制性雇佣),而是被“征用”来的。“对被征用者采取在宪兵和警官监视下的寄宿制度加以管理,利用刑罚和停止配售的威胁进行强迫劳动。这种不折不扣的军事监牢式的强制劳动由于废除了劳动时间和工资的限制,大大加强了劳动强度,因而成了垄断资本家的战时利润增长的巨大源泉。”除了对一些本土劳动者实施军事奴役制,更多的是对掠来的殖民地民众和战俘实施军事奴役制,对他们的压榨那是要“更上一层楼”了。
好了,东条独裁的核心内容大致如此,内容有些单薄哟,此乃“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厚积薄发”,招数虽少,但招招见血!至于思想文化上的独裁专制,就不必多少了,老生常谈矣,该压制下去的全部压制下去了,该清除掉全部清除掉,已经是法西斯之“朗朗晴空”,东条独裁继续保持这个“良好态势”即可。
下面我们再看看东条独裁后的战争经济成果:
1941年
1942年
生产指数(1937年=100)
117
113
煤炭开采量(万吨)
5560
5420
发电量(亿度)
339
336
钢(万吨)
684
700.4
生铁(万吨)
430.8
441.6
铝(万吨)
7.17
10.31
铜(万吨)
10.06
10.52
石油(万千升)
174.3
146.7
飞机(架)
6174
10185
商船(万吨)
24.1
29.3
各种枪支(万支)
75.4
47.7
火炮(门)
2933
4634
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战斗车辆(辆)
1024
1279
舰艇(万吨)
20
23.1
汽车(万辆)
4.57
3.77
棉纱(万吨)
30.8
16.2
人造丝(万吨)
7.6
4.2
人造棉(万吨)
13.4
7.9
棉织品(1亿米)
11.2
9.2
粮食(万吨)
1137
1305
首先,重工业和军工业各项产量有升有降,但总体来说是继续努着劲儿上升着。而非战争经济的轻工业则进一步猛烈下跌。如果从1937年算起,那么棉纱的产量从1937年72万吨降到了1942年16.2万吨,人造丝15.2万吨降到了4.3万吨,棉织品从40.3亿米降到了9.2亿米,它们降幅均在70%以上。唯有人造棉从1937年的7.9万吨一度涨到1939年的13.7万吨,不过到1942年又被打回到7.9万吨。伴随着非战争经济的大幅萎缩,它的设备、劳动力、资金等各种资源被转入战争经济,即或它的设备没有用处,也会被当做废铁重新回炉,当做战争经济的原料使用。是的,日帝法西斯战争经济是绝对的残渣不剩。
那么,伴随着这一系列疯狂措施,东条独裁终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43年,日帝战争经济出现了猛烈回升——此乃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第二节“大东亚共荣圈”
最后再说说一下“大东亚共荣圈”的情形。“南进”一役,“大东亚共荣圈”高奏凯歌,一蹴而就,成型了,定板儿了,“万里江波”已纳至麾下,接下来就是马上让它发挥“实效”,向日帝战争经济“献出”一切。这个战争经济永远都是嗷嗷待哺,不把“共荣圈”马上榨干榨尽,怎么能行?
现在“大东亚共荣圈”中圈(juan)着的“奴隶”多了,得归归类,分分等,那些需要直接殖民,那些需要“间接”殖民,一定要精心谋划一番哟。对于老占领区,毫无疑问,继续保持“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高位运行”,压榨掠夺残暴水平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对于新占领区,则如法炮制,该“以华制华”的“以华制华”,该直接掌控的直接掌控。鉴于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在日帝“南进”中“积极配合”,给予它们“同盟国”的奴才地位;对于缅甸和菲律宾,搞“以华制华”比较“合适”,拼凑几个伪政权立在那即可;对香港、新加坡、婆罗洲等战略要地,日帝觉得就没有必要搞遮羞布了,直接掌控最合适;对面积甚广的荷属东印度,毫无疑问,分而治之了。
好了,“共荣圈”内的诸“奴隶”都已“分门别类”,贴上标签了,下面就是“经济分工”和“经济合作”了。在日帝战争经济统一号令下,“奴隶”们要各安其业,各干各的活,然后把东西如数上交给日帝战争经济:“南洋各地为农矿产品供应地兼纤维等特产加工地;满洲是农业和初级工业区,使之与日本成为一体,作为‘保卫北方的轴心’;中国其他地区是日本资源供给地并允许有一些轻工业。”啊,“大东亚共荣圈”之“完美经济分工”也。
当然,政治经济上的奴役配以精神文化的奴化,才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完整版本。啊,我日帝如今高居“共荣圈”之巅,那必须得把自己包装成亚洲文明和文化的“领袖”,必须把“大东亚战争”包装成“弘扬日本文化精神”的“圣战”,必须让“日本文化”成为亚洲文化中“最崇高的文化”。啊,我日帝必须在“共荣圈”中展开一场推销行动,让我那反动邪恶的文化飘荡于“共荣圈”中。是的,在反动邪恶文化中,主子愈是充满狼性,奴才就愈是充满奴性。
好了,“大东亚共荣圈”之“美妙理论”篇就到此结束,下面转入“高效实干”篇。打造“大东亚共荣圈”,没有残暴怎么能行,不屠杀一批怎么能行,镇压“不听话”的要屠杀一批,榨干榨尽要屠杀一批,一切肆意妄为都必须带上屠刀,否则如何“高效实干”乎?在缅甸,巴莫伪政权被扶持起来了,伪军警宪特登台亮相了,一切群众性民主组织被取缔了,民众稍有异动即遭血腥镇压。在马来亚,日帝依靠当地的反动势力镇压农民,洗劫城市,大肆屠杀抗日民众和无辜人士。在新加坡,在1942年2月的“大验证”中,2.5万人被屠杀于海滩上。在马来亚,整个战争期间,10万马来人惨遭杀害,7万华人被逮捕和审问。荷属东印度被一分为三,设军政府进行统制,取缔进步,禁止一切政治活动,血腥镇压一切,在加里曼丹,日寇一次就处死两万人。法西斯恐怖专政降临菲律宾群岛,在这里,一切反抗都将遭致血腥屠杀:“任何企图伤害日兵和日本平民的行动”,都以枪毙十个菲律宾人来报复,“任何违反日军利益的行为”和“一切不合作者”,都受到严惩。日寇统治期间,菲律宾人民战死和被屠杀者达一百多万人。在越南,由于日寇的横征暴敛,1944-1945年二百万人饿死。为了修建泰缅铁路,日寇动用四十万劳工和战俘,二十多万人死亡,四百多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修筑一公里就有650人死亡,这条“死亡之路”就是用累累白骨堆成的。同时日寇在东南亚各地普设“劳动营”“工人营”等类似集中营组织,强迫数以百万计的劳工修筑各种军事工程,而一批又一批的劳动死于劳累和饥饿。是的,和在中华大地一样,在东南亚大地,何处没有留下侵略者的血腥残暴和累累罪行!
打造“大东亚共荣圈”,没有持续不断的榨取怎么能行,没有横征暴敛怎么能行,要全力以赴供养战争经济!一登上南方“重要资源地区”,如狼似虎的劫掠开始了,横征暴敛的搜刮开始了。越南的木材、大米、玉米,泰国的锡矿、木材,缅甸英国人留下的财产,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橡胶、石油、粮食、锡矿等,尽皆掠走。迅速搞得“重要资源地区”资源贫乏,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展开劫掠的同时,日帝更展开破坏——破坏这些国家原有的经济结构。为了满足日帝财阀纺织业掠夺需要,日寇强迫泰国改变生产大米的传统而大量种植棉花,泰国的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受到破坏,锡矿开采和橡胶业都停顿下来。在菲律宾,日寇则大量减少原来的烟草和甘蔗种植,拼命扩大战争所需的棉花和亚麻的种植。在荷属东印度,日寇大肆改变其经济生产方向,缩减蔗糖生产,把苏门答腊的大片烟田转而生产粮食,是荷属东印度的种植园和工厂荒废,商业和外贸遭到破坏,橡胶产量和茶叶产量大幅下降。除了掠与破,控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命脉更是日帝“大东亚共荣圈”题中应有之义。至于控制金融,滥发纸币,巧取豪夺,乃至偷运鸦片、绑票、充当海盗等罪恶勾当,更是“大东亚共荣圈”司空见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