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熊德龙:无半滴中国血,却频为中国捐款,将五星红旗升到美国上空


1995年10月1日,在美国洛杉矶阿罕布拉市,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外国男子,正眼含热泪的将中国五星红旗缓缓地升上美国的天空。

在升旗的同时,他还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唱着《义勇军进行曲》。

广场上的所有的华人也都自发地唱起了国歌。

这次的升旗仪式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华诞而举行的。

而促成这场活动的就是那个亲手将中国国旗升到美国天空的外国男子——熊德龙。

他说:“我虽然有一张“老外”脸,但我却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熊德龙为中国做的远不止这些,他不仅在中国偏远山区捐钱建学校;修大桥;将我国两千余名优秀人才输送到美国考察学习;还收购美国《国际日报》讲中国的好话。

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怀能让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爱到如此地步呢?


熊德龙,一个很中式化的名字,为什么会出现在一个外国人的身上呢?其实这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他是一个拥有荷兰和印度尼西亚血统的混血儿,刚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在了路边,无人领养。最终辗转到了孤儿院。

被父母丢弃,他是不幸的;但他同时也是幸运的。

1949年,2岁的他被一对中国夫妇收养,正是这对夫妇的悉心教导,改变了他这一生的命运。

这对夫妇是广东梅州人,丈夫叫熊如淡,妻子叫黄凤娇。

当年国内局势动荡,两人就辗转到了印尼讨生活。

因为语言不通,两人生活得异常艰辛,花费了好几年时间才在当地稳定下来。不过也仅做着勉强能够糊口的工作。

两人在印尼多年一直没能怀上孩子,到医院检查之后才发现无法生育。所以才在孤儿院领养了熊德龙。

虽然毫无血缘关系,但熊如淡夫妇将熊德龙视如己出,对他疼爱有加,从小教他礼义廉耻,尊老爱幼,也教育他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一次,一家三口出门采购物品,在半路上,他们看到一个倒地昏迷的男子,没有人上前去帮助他,熊如淡夫妇见状赶紧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在医院的长廊里,小熊德龙拉着父亲的衣角,疑惑地询问父亲:为什么不选择继续前行做计划好的事,而是送这个昏倒的男人到医院呢?

父亲抚摸着他的头,温柔地说:“每个人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能帮则帮;有些事情对自己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帮了大忙。”

果然,因为送医及时,这个男人捡回了一条命。

这件事给了熊德龙心灵上很大的触动,从此,助人为乐的种子根植在他的内心当中。

父母的言传身教不仅教会他用真心帮助别人,还教他懂得了奉献与孝道。

每次临近年关,母亲黄凤娇都会寄钱给中国老家的老人。

有一年,夫妇俩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黄凤娇便把珍藏多年的手镯当掉,将换取来的钱寄回了老家。

熊德龙非常疑惑地问母亲,自己没有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给别人呢?

对于熊德龙的不解,母亲黄凤娇耐心地对他说道:“百善孝为先,无论何时,也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忘本。”

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使熊德龙具有了很多美好的品质。

一直到熊德龙16岁那年,家里依然一贫如洗。为了减轻家家中负担,熊德龙选择了辍学打工这条路。

他在当地一家海绵工厂工作。“踏实肯干,工作认真”,这是工厂同事以及领导对他的评价。

几年的光景,熊德龙已将海绵如何配料,发泡,成型,切割等各个程序掌握得一清二楚。

他打算自己创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熊如淡夫妇在得知儿子的想法后,二话不说,拿出家中的所有积蓄,还在亲友邻居那凑来一些钱交给了他,并告诉他,放手去做,他们会无条件支持他。

带着父母的支持,诚挚的真心,还有对未来的向往,熊德龙踏上了创业之路。

从最初的小海绵工厂开始,短短十几年,熊德龙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烟酒制造,到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旅游业,酒店业,传媒等各个领域。熊德龙的商业版图越来越庞大。

在获得金钱的同时,熊德龙不忘父母恩,他在当地购买了一套十分豪华的房产,将父母接过来一起居住,还请了佣人,照顾父母的衣食起居。

同时,熊德龙继续扩张他的商业版图,将生意做到了中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柬埔寨等地。成立了一家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熊氏集团。

1978年,熊德龙第一次来到中国。刚踏上这片土地,他便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熊德龙说:“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仿佛在这里生活了许久一样。这是我父母的祖国,也是我的祖国。”

熊德龙在家乡走访了一圈。当地的内地还十分落后,人民生活也十分艰辛。

为了能尽到绵薄之力,熊德龙多年来,为家乡梅州捐建了6座大桥,这些桥都有各自的寓意,比如:纪念养父的如淡长廊;感恩母亲的贤母桥;报答恩人邱发明的发明桥;还有剑英纪念大桥,嘉应大桥,熊德龙大桥。

不仅如此,他还到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贫困地区捐助希望小学;输送两千余名优秀人才到美国考察培训,汲取更多的知识。

熊德龙知道父母一直有想回国生活的心愿,便将父母接回到了中国老家生活。他还为父母建造了一栋两层高的楼房,只为让父母住得舒心。

1993年,熊德龙收购了美国《国际日报》,只为传播中国声音。尽管公司年年亏损,但他仍无怨无悔。

2001年,熊德龙回到印度尼西亚,创办了印尼版《国际日报》。

为了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他还与印尼主流媒体《瓜哇邮报》集团合作,只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近十几年来,《国际日报》相继开辟了《中共招商》《中国新闻》等栏目及三十多个省和市的专版,定期宣传报道各省市的历史文化,发展新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等内容。

熊德龙说:“我所做的这些并不是为了赚钱,我只是想让世界更了解真实的中国,让中国走向全世界,我希望中国早日富裕起来。”

2019年,国内疫情肆虐。在相关医疗物资极缺乏的情况下,熊德龙二话不说,给国内发来一批应急物资。其中包括:十万只口罩,十万副手套,以及体温计,消毒液,洗手液等物资。

熊德龙说:“我虽然是“老外”的长相,我虽然没有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有很特殊的情感,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熊德龙这一生所获得的成就,以及他对中国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养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他从小学习中华文化长大,现在,他用学到的知识回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