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美国嘲笑中国无油,中国反击自救,中国石油工业是如何逆袭的

视频版——美国嘲笑中国无油,中国反击自救,中国石油工业是如何崛起的?


1

艰难起步



1914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为了在中国寻找石油,先后在陕北延长以及周边几个县打了7口井,结果一无所获。在花费了差不多300万两白银后,只好带着全部设备和资料黯然离开。

1922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勃拉克·韦指出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石油。


1961年,世界石油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来打一次防御性战争。美国甚至把中国列为石油远景最差的国家之一。


半个世纪之前,国际上关于中国无油的言论比比皆是。


面对西方国家的不断否定和质疑,中国百口莫辩。因为此时的中国,还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中国有油田。


从1904年—1949年的45年间,中国生产的原油总共278.5万吨,建国初期,国内仅有的几个油田,每年生产的石油加起来还不到400万吨。


因为缺油,北京的公交车只能架着煤气包跑,空军的训练和执勤飞机不能正常起飞,就连日常照明用的煤油也无法正常供应。



有人形容当时的情况是“一滴油一滴血”。不少汽车、轮船甚至改烧酒精、天然气和木炭。


石油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威胁着国家安全,中国对石油的需求迫在眉睫。


可是,能否找到大油田?如何才能摆脱石油匮乏带来的危机?中国的石油之路又在哪里呢?


这些都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


穷则思变,知难而进。


在西方国家高唱中国贫油,限制中国进口原油的情况下,一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找油行动在中国拉开了序幕!


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全国人民为了挽救中国石油工业奔走在寻找和探索石油的道路上。


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为石油发展一路开绿灯,建国初期,就颁布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3条。


1、从解放军和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接管或参加石油厂矿工作;


2、对原先从事石油生产、技术工作或者管理工作的石油工作者以及从国外归来的知识分子,给予高度的信任、重用和照顾政策;


3、调配大、中专毕业生到石油厂矿担任技术干部。


针对石油工业的发展,毛泽东还专门约见了当时即将上任的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都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经济工作。拜他们为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精英阶层,许多有识之士都在着力研究中国的石油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观点。


1923年,石油地质学家王竹泉就根据在陕北采集的鱼化石,纠正了美国地质学家马栋臣对地层划分的错误。


1928年,李四光驳斥了“陆相无油”和“中国贫油”的理论,并且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办。”


1941年,潘钟祥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明确指出陆地湖泊里的生命沉积物,经过一定条件的地质演变,可以形成油田。


……


这些观点和学说驳斥了西方国家的谬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给予了中国人信心。


在工人阶层:一群心怀报效祖国的年轻人,奔走在中国得到大地上,他们跑遍了全国的东西南北,走过鸟都不飞的荒野,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牺牲,苦苦寻找石油。


他们对石油的渴望,甚至超越了生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那个年代许多石油人的写照。


石油,卡住中国人的脖子。


但是,中国人不信邪,他们不相信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找不到石油。即便是没有,也要得到一个结果。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存在的一种无法磨灭的信念:不放弃,不信邪!



2

发现大油田



松辽盆地,2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7000万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大型内陆湖,湖中以及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它植物,进入新生代之后,大量的沉积物堆积下来,湖盆逐渐上升、萎缩、形成如今广袤无际、沼泽纵横的大平原。[1]



而浮游生物和藻类以及死去的有机物质经过长期的堆积和转化,形成油母岩质,再通过高温高压转化成石油。


也就是说:松辽盆地具备形成石油的必要条件。


因此,从1951年开始,燃油工业部、东北石油管理局、地质部多个部门就多次组织人员在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勘探。


到1957年7月,基本确立了松辽盆地是一个地质条件优越、含油远景极有希望、地层生油条件良好的盆地。


1958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和地质部门又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通过取心分析,发现了油砂和油气显示。


这意味着中国有大油田的事实初步确定了。


可是,究竟如何开采呢?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近代石油工业诞生的100年间,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几乎完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中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下,全国各类各级工程技术人员只有623人,地质勘探人员、钻井人员、采油技术人员加起来才172人。专业人员稀缺、采油无可借鉴经验,再加上中苏关系恶化、西方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中国,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摆在石油人面前的办法只有四个字:自力更生。


1958年7月,松基1井开钻,深度达1879米,钻穿了白垩纪地层,结果一无所获;


8月,钻井队又钻了第二口基准井,依然一无所获。连钻两口井结果都不理想。


第三口井究竟钻到哪里?到底能不能出油?成为摆在所有石油人面前的问题。


石油部和地质部就开始研究分析、反复论证松基3井的井位,直到1959年4月11日,松基3井才正式开钻。


时间整整过去了8个月。


1959年9月26日下午4点,松基3井喷出了棕褐色的原油!


这一天,距离新中国成立10周年仅剩4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大礼。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将这座新发现的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整个国家油荒的历史,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让西方国家一系列的谬论不攻自破。


1960年2月,时任石油工业部长余秋里提出在松辽平原上发起一场石油大会战,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集中力量开发油田。


说干就干。


1960年3月调动人马,各大队伍立即组织开赴前线,到3月15日,就有17000人集结在大庆油田现场。


5月,会战正式打响,一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石油工业面貌的大会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超过5万人投入到了松辽石油大会战中,涌现出了很多为国奉献的劳动人民,王进喜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3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从小家境贫寒,6岁上街乞讨,8岁给地主放牛,13岁进窑厂采煤,15岁就在油矿上做工人,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1959年,还在玉门油田当钻井工人的王进喜,得知松辽平原要举行石油大会战,便第一时间申请参加。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带着37名工人,来到了大庆。


这一年,他37岁,生于战乱年代,饱经贫穷的他,看着祖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他的内心更能体会到祖国的艰难和不易。



唯有奉献和奋斗,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的内心只有一个念想:钻井、找油、找更多的油。


大庆的故事里,流传着许多他的事迹:从玉门到大庆,千里征程,连坐十天火车,下火车时,他不问吃住,而是关心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钻井最高纪录是多少?


莽莽荒原,大漠孤烟,辽阔的松辽平原除了十几户村民之外一无所有。吃什么?住哪里?都成了问题。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普遍吃不饱,穿不暖。


1960年,正值3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全国闹饥荒。对参加会战的数万大军来说: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


黑龙江省的粮食储备已经到达了极限,大庆干部工人的粮食供应标准下调,一天的伙食只有5两,这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石油工人来说,根本就不够。一时间,饥荒威胁着整个战区。


大庆油田第一任采油队队长薛国邦曾经说:工人们吃完饭后拿着碗,在食堂转圈圈,这里找个萝卜头,那里找个破鱼头,拿回去再煮一煮,弄上点酱油吃。[2]


有的人跑去冻地里捡白菜帮子和甜菜叶充饥,天寒地冻,体力消耗巨大,很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从刚开始的几百人,到上千人,再到两千人、三千人,最多的时候将近5000人。


除了温饱问题,工人们还面临着第二个问题:极端的气候条件。


1960年的大庆萨尔图地区,一片荒原。一到冬季,滴水成冰。气温最低时可达到零下37摄氏度甚至更低,这种超越人体极限的严寒,对每一个石油工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一些从南方来的人甚至冻得哇哇直哭。



据参加过会战的老一辈石油工人回忆:当时大庆的冬天,如果无人看守,房子设备就会冻裂结冰。有的人为了不可避免的牺牲,甚至提前给自己挖好了坟墓。


没有住的地方,就住牛棚,地上铺一层草就睡了。牛棚漏雨又透风,经常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季,为了抵御严寒,工人们一个挨一个,相互挤着取暖。


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


要夺一个大油田,山南海北来会战。


干!干!干!


这是王进喜在参加会战的某个深夜里,因为太冷睡不着,作的一首打油诗。


透过这首风趣的打油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里,先辈们所面临的条件有多么的艰苦。


没有吊车,王进喜带着37名队员,用人力将60多吨重的钻机运到十几里之外的井口上。



没有足够的水填充泥浆池,他们用脸盆端了近60吨的水。


1960年5月1日,矿井发生了井喷,如果控制不住,就可能引发一场大火,井废机损人亡,一切功夫白费。


就在这关键时刻,腿部带伤的王进喜扔掉双拐,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才制止了井喷,避免了一场意外事故的发生。而此时的他,才刚刚从医院出来不久。


1970年11月15日,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终是未能挺过胃癌的折磨,在北京逝世。从玉门到大庆,他心系国家,不讲条件,不问困难,只想为国家多搞点石油。


他曾说:“贫油帽子必须甩掉。”“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搞石油,这是他心中最崇高的事业,他要国家的石油发展分忧解难,奉献自己的力量。


他是大庆的一面旗帜,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他更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工人最真实的写照。


是他们,创造了奇迹,帮助中国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迎来了转机。


经过3年多的石油大会战,共探明油田面积860多平方公里,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51.3%,共完成财政上缴10.6亿元。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向世人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这是无数中国人共同创造的奇迹,这是6亿中国人翘首以盼的光辉时刻。



4

中国奇迹



大庆油田的发现,拯救了当时中国濒临崩溃的经济,支撑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从1975年到2002年,大庆油田实现了连续27年年产量5000万吨。截止2020年,大庆油田的国内稳产3000万吨。


然而,大庆油田仅仅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奇迹。


自新中国发展石油工业伊始,中国的石油工业便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开采运输、管道建设、齐头并进。


1973年,中国建成了第一条原油长输管线,从大庆通往辽宁、抚顺,延伸到秦皇岛、北京。年输油量超过2000万吨。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原油产量超越了1万亿吨,成为世界第8大产油国。此后,中国每年的石油产量都保持在1万亿吨以上。


截止2017年底,中国先后建成了大庆、华北、辽河、新疆、长庆5个千万级大油田。目前,中国共有油田20多个,广泛地分布在祖国各地。



这些油田支撑着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为14亿人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今,交通四通八达,我们可以坐上飞机、火车、轮船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我们日常用的牙刷、洗发水、肥皂以及体育用品都离不开石油。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需求市场,使得新时代的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内的原油储备与消耗矛盾日渐突出。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国际能源组织预测到2035年,中国石油日均需求量将达到1530万桶。


另外,作为飞机、火箭、导弹等武器的动力燃料,石油是一个国家战争能否打赢战争的重要因素。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隔三差五地制造冲突,想要保障国家安全,中国的石油储备必不可少。


因此,中国的石油之路必须走出国门,寻求国际合作。



5

走向国际



中东,石油天然聚集地,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2019年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据全球48%,中南美洲为19%,非洲为7%。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自1993年开始,中国,便是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的石油进口大户。


从2004年开始,中国与多个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提供无息贷款等多种方式帮助当地建设急需要的铁路、公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推动当地的医疗、教育农业和通讯设施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这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合的方式在满足国内石油发展需求的同时,也积极帮助第三世界发展经济,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然而,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阻止石油流向中国,美国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


2003年2月,中国刚和苏丹签订达尔富尔石油开采协议,美国就立刻挑唆当地的内战全面爆发;


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占领伊拉克后,立刻废除了中石油和伊拉克政府签订的石油开采合同,阻止伊拉克石油流向中国。


2007年,美国在缅甸煽动袈裟革命,破坏中缅能源合作,干扰中缅油气管道和在建港口,剑指中国;


……


美国横行霸道,四处阻挠中国发展,通过占领阿富汗和伊朗,控制全球70%的石油;利用其强大的海上力量,控制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并在新加坡建立了军事基地,控制马六甲海峡,扼守中国能源进口通道。


印度只要与中国发生摩擦,就威胁要封锁印度洋。


曾经在俄罗斯建设的安大线石油管道,由于日本的插手,直接夭折。



……


可以说凡是有石油的地方,皆有美、日插手,这导致中国石油在海外的发展异常艰难。


2013年以前,中国的石油进口80%来自中东,马六甲成为中国进口石油的必经之路,面对这些外部的威胁,中国更加意识到海上石油运输通道随时可能都会被切断。


能源安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中国不得不调整石油运输路线,布局中亚和俄罗斯,建立石油管道,确保国内石油供应。

截至目前,中国总共建立了4条石油运输路线。分别是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中缅石油管道、中巴石油管道。


这些路线大大缩短了石油运输里程,为中国的石油运输提供了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击碎了美国想要遏制中国石油进口路线的幻想。


2021年3月,中国和伊朗签署了25年的投资协议,将在未来25年内投资伊朗电信、基础设施等数十个领域,价值高达4000亿美元,并将获得伊朗的常规石油供应。


接着和沙特阿拉伯签署协议,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承诺在未来50年会尽全力给予中国石油供应。


……


中国石油工业历经70多年的发展,从国内到国际,中国在石油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创造着奇迹。


回望历史,中国人在探索石油的道路上,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一批批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心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换来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祖国赢得了尊严和发展。


面对西方国家的嘲笑和围追堵截,中国人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排除艰难险阻,一次次冲破桎梏,最终获得新生,并且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世界的舞台。


如今,中国正在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石油,或许有一天,终会被其它新能源替代。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

[1]工业学大庆始末 宋连生

[2]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

[3] 铁人王进喜 纪录片

[4]《大庆魂》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