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由俄乌战争联想到二战日本“南进”,实则是狗急跳墙的无奈之举

年初俄乌开战,终于引来预料中的西方对俄制裁。然而就在西方媒体纷纷预测俄罗斯面对前所未有的制裁,究竟能支撑多久时。俄罗斯却坦然地反其道而行之,宣布购买石油天然气必须用卢布支付,一下子把最善用“制裁”武器,整治“不听话”国家的西方置于被动境地,几个月来都未能找到既维持“尊严”,又解决能源的有效办法。其实,历史上利用能源作武器的实例还有很多,二战时日本“南进”计划,其实也是被石油逼入狗急跳墙境地的无奈之举。

一、北进之路已堵死

在这里我们先说点背景,我们在学习二战历史时,常常看到日本军队在二战初期面对“北进”“南进”“西进”的难题。其实“北进”就是进攻苏联,策应德国侵苏战争。南进就是进攻当时属于美、英、法、荷等国殖民地的菲律宾及东南亚诸国,抢夺石油资源。此外还有进军中国西南,我们称其为“西进”。

单从表面上看,当年日本如果选择北进确实比较有利,因为苏联“十月革命”后,先后经历了14国联军干涉和苏波战争惨败、苏芬战争惨胜等惨烈大战,紧接着又是“大清洗”,当时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苏联已是“民不聊生”,以至于希特勒把苏联比作“一栋破房子,只需狠狠踢上一脚就会倒塌”。

此外,北进还可与德国军队形成对苏联的两边夹攻之势,进一步强化轴心国一体化,缓解日本急需的石油紧张。因此,北进曾一度被日本军方看好,但最终日本偏偏放弃了看似有利的北进,选择了与西方强国直接硬磕的南进,这又是为什么?其实,1941年的日本除了南进,实际已无更多选择了。

一是苏日诺门罕之战惨败。在1939年爆发的苏日诺门罕之战,日本战败。据统计,在战斗中日满军死伤达55000多人,这是日军陆军从日俄战争以来,第一次遭受惨重失败。


在诺门罕作战的苏联士兵

在诺门罕作战的日军士兵

在这场战斗中,苏军虽然损失也不小,但此时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苏联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整体实力远在日本之上,这点损失对苏军来说微不足道,但却起到了阻吓日军北进的作用。

二是认为出兵苏联“不划算”。日本北进作战虽是策应德国进攻苏联,但占领苏联远东石油基地也是其主要目标。据史书记载,俄罗斯石油工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石油工业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到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时,石油年产量已达到3320万吨,绝大多数产自高加索地区,远东地区尚属开发初期。据记载,当时苏联远东地区石油主要集中在雅库特和萨哈林岛(库页岛),其中萨哈林岛从1928年开始采油,且此岛南部日俄战争割让给日本,使日本也拥有一定的石油开采能力,但产量很低,到二战爆发只能满足日本年石油消耗的7%左右,根本无法支撑长期战争的需要。


二战时苏联石油主要来自南高加索油田

网友们知道,拥有蕴藏量不等于就具有石油生产能力。石油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物探、钻井、井下、采油、管道、集输、提炼等诸多程序,需要大量资金、人员和机械设备,而以当时日本国力水平,即便出兵占领苏联远东地区石油产地,要达到规模生产应对战争需要,至少需要10年以上。总之,占领苏联远东,利用其石油资源满足战争需要,在烽火连天的当时确实是值得认真考虑的大问题。综合考虑,日本感到此举“不划算”。

三是苏联对日本始终戒备。诺门罕之战,对苏日两国都有震动。首先对日本,狂妄的赌徒心态有所放平,开始从更深层次思考对苏作战的问题。对苏联,在吸取日俄战争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诺门罕之战再次看到了日本这只恶狼“亡我之心不死”,更加紧锣密鼓扩军备战,即便是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在抵抗德军进攻的同时,仍没有放松对“偷袭”上瘾的日军防范。


苏军对日始终保持戒备,图为演习中的苏军T26型坦克

据记载,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远东驻军有70万。而苏德战争爆发后,远东苏军兵力不减反增,至珍珠港事变已达134万,这还不包括抽调到欧洲战场的几十万军队。此后至二战结束,远东苏军兵力一直保持在100万以上,火炮则保持在1万门以上,坦克保持在2000辆以上,飞机保持在4000架以上,舰艇不少于100艘。如此庞大的兵力,日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也正因为如此,德国入侵苏联前后,尽管希特勒强烈要求日本北进,但日本始终不敢有所动作。随着莫斯科保卫战德军进攻势头受挫,英美对日本战略物资禁运加剧,日军北进意愿逐渐淡化,最终被抛在九霄云外。

二、西进更是困难重重

日军如果西进,也就是继续在中国战场与中国军队混战,则更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中国抗战进入1941年后,中国军民不但抗战决心始终如一,战场形势也基本稳住阵脚,直到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进攻战前,战线基本稳定在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一线,并且此时中国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

横行的日本机械化部队

日军西进困难重重

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出于自身考虑,也希望把日本陷在中国这个大泥潭中无法自拔,纷纷开始向中国提供规模不等的援助,日本在中国战场实际已处于攻又攻不动,退又不甘心的被动局面。从另一个角度讲,此时日本即便西进成功,当时的中国尚是农业国,因为当时中国极度贫油,无法提供满足战争需要的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


抗战时简陋的延长油田

综上考虑,日本军部权衡再三,被迫暂缓西进,加快实施“南进”。这一点在电视剧《长沙保卫战》中有比较完整的反映,大家如有时间可以看看。

三、南进尚可拼死一搏

北进不敢、西进不通,剩下的就只有南进了,而南进意味着与美国、英国和荷兰等强国作战,但惯于豪赌的日本军部经过精细分析,认为这里面至少有以下有利条件:

一是石油需求作祟。战争一天也离不开石油,日本南进的重要战略目标,就是一劳永逸地解决日本严重短缺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

二战前,日本石油进口来源主要有三个,即美国、东南亚和南库页岛。据统计,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从美国进口的石油,占日本年石油消费总量的80%。来自东南亚诸国的石油,约占日本年石油消费总量的10%左右,但这些石油日本都不具有控制能力,随时得看英国、荷兰等国的“脸色”。日本真正能控制的是来自萨哈林岛(库页岛)的石油,但这部分石油只能满足日本年石油消费总量的7%。随着1941年7月美国开始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意味着日本石油主要来源被切断,此时日本本土石油储存量仅能维持一年半的战时消费。据日本军部估计,仅实现征服中国就需要三年,没有石油是万万不行的。


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

与萨哈林岛相比,东南亚石油蕴藏量不仅丰富,而且采、集、输、炼等生产设施完备,正好弥补日本战争机器的“短板”。赌徒般的日本军部盘算来盘算去,认为只有南进,才是解决石油问题的唯一办法。据战后统计,通过南进,日本也确实从荷属印度尼西亚和英属缅甸获得了总量达378255.37吨的石油。

二是西方无力干涉。要实施南进战略,日军面临的目标除美国外,还有英国、荷兰等几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而这几个国家,此时要么深陷欧洲战火,要么已经沦为德国占领区,如英国陷于欧洲战火,无暇他顾,能够做到的仅是抠抠索索的向中国提供了少量武器。而荷兰、法国分别于1940年5月15日、1940年6月22日向德国投降,不存在有组织抵抗。中国尽管仍在坚持抗战,但只能将日军尽可能拖在中国战场。


德军在巴黎举行入城式

当时能够真正影响日本实施南进的,就是驻守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然而,这支庞大的舰队也是刚刚离开美国西海岸,进驻珍珠港不久,战备工作疏漏很多。


珍珠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夏威夷战前日本侨民就有很多,临战前日本又派很多间谍深入珍珠港实地侦察,对珍珠港的薄弱环节可以说了如指掌。以日本人的实力,完全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将这支舰队消灭掉,为日本南进扫清道路。待日本南进完成后,再迫使美国讲和,就像日俄战争一样。

三是切断中国外援。在日本看来,要想彻底打败中国,就必须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


滇缅公路对中国抗战意义重大

当时,中国沿海早已沦入日军之手,仅剩的三条外援通道,即西北陆路通道、中越陆路通道和中缅陆路通道中,只有滇缅公路尚且畅通,日军南进作战也将切断滇缅公路作为目标之一。


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中美启动“驼峰航线”

作战行动开始实施后,日军仅用几个月就占领缅甸,切断了滇缅公路,迫使中美启动了成本高昂、运力有限的“驼峰运输”。

四是展示日本“形象”。在日本看来,南进还有利于展示日本自诩的“反殖民解放者”形象,赢得亚洲国家同情与配合。实际上,在南进前几年,日本就开始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狂吠“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疯狂鼓吹“要把亚洲人从欧洲人殖民铁蹄下解放出来”,共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等等,力图迷惑亚洲人民,这一招在后来的战局进展中,也确实为日本赢得了很大的主动,一些东南亚国家统治者有所暧昧。

总之,日军南进作战盘算策划十分周密,对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都进行了充分考虑和准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很多演习。


日军占领新加坡


英国军队向日军投降


成群结队向日军投降的英美俘虏

因为日军准备充分,开战不久就迫使盟军陷入被动局面,随着战事延伸,日军不仅顺利获得了石油、橡胶等战略设施,将看似强大的美、英、荷等国军队打得丢盔弃甲、满地找牙。在美国夏威夷,窝在珍珠港内的太平洋舰队被打得失去活动能力达半年之久。在新加坡,13万英美军队作了日军俘虏。在菲律宾,夸夸其谈的麦克马瑟最后乘坐鱼雷艇才得以逃离......站在今天的角度,应该承认日军在南进作战初期就达到了主要战略目标。尽管后来随着战事推进,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打败了轴心势力,但当年日本面对石油短缺表现的疯狂举动,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