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以“人妖”出名,好像几乎已成为世界公认,不少观光客甚至专门为了看人妖秀,特地到泰国一游,因而也逐渐发展出成熟的产业链。不过应稍微说明一下,所谓“人妖”与“变性人”是稍有不同的,前者多半专指“男变女”,而后者泛指那些更改先天生理性别的群体。另外“人妖”这样的称呼似有贬义,但一般语境下普遍如此称呼,故以下姑且沿用。
据非官方的统计,泰国约有2% 的男性,透过人为的方式男变女,以全国近7 千万人口来计算,人妖的数量大约有70 万人左右,但一般相信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加上泰国社会本身包容度高,又属于母系社会(女性地位较高),以及对“性”方面算是亚洲国家中最为开放的,因此虽说主流社会并不太欣赏人妖这样的身份,但至少也不会有明显的歧视。在2016 年一项调查中,有高达79.9% 的受访者表示并不介意家人中有人是人妖。于是乎,在泰国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中,都不乏人妖婀娜多姿的身影。
人妖的历史渊源
若追溯人妖的历史,目前主流的看法是源自印度的阉人。早在16 世纪左右,北印度由成吉思汗的后代所建立的蒙兀儿帝国统治,在与南方征战期间,上层军官流行包养阉人,意即先天具备男女性征的阴阳人,负责照顾家中的女眷,功能很类似中国古代宫廷中的太监。而为了确保他们的忠心,阉人的待遇在当时的社会算是中上收入,也有不少逐渐取得权力,俨然成为大内总管,可以支配家中其他奴隶。
诚然,先天的阴阳人并没有那么多,于是不少家境贫困的男性,便以后天去势的方式,成为阉人的一份子。尔后随着阉人越来越多,在看家护院这方面已供过于求,于是许多阉人便转往“娱乐圈”发展,在大城市中表演卖艺,逐渐形成自成一格的文化圈子。
而泰国受印度的影响很深,不管在文化、宗教、习俗,甚至语言方面,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印度的元素;因此人妖的出现,一般推测源自印度的阉人,不过这个在印度已经不太容易找到的现象,到了泰国反而被发扬光大,而且闻名国际。
另有一种说法:根据学者Terdsak Romjampa 的研究,泰国社会上开始广泛出现人妖文化,是1930 年代之后的事,虽说人妖一直都存在于社会上,但并未如近几十年如此地远近驰名;而且与其说是泰国的社会包容度高,还不如说是因为人妖已经成为社会上坚固的次文化,大众不得不予以包容。
何故?其实,以人妖作为歌舞演员吸引外籍顾客的国家,最早是二战后的新加坡,集中在市中心的红灯区,以娱乐那些尚未撤离亚洲战场的美国大兵。之后碍于风化因素,新加坡政府决定禁止人妖表演,不久后适逢越战爆发,美军驻扎在泰国的芭达雅,转移阵地的人妖歌舞秀与人妖文化才又兴盛起来。泰国最具知名度的“蒂芬妮人妖秀”,也正是在越战时期成立起来的。一直到1990 年代后,泰国一直秉持发展成为观光大国的政策,政府对能吸引观光客、带来外汇的人妖文化,便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因此也就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样貌。
各行各业都不乏人妖的身影
普遍而言,大部分人还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人妖,而选择成为人妖的,固然有强烈的认同者,但也有基于经济因素者,简单来说就是当人妖的门槛低,赚钱快,故吸引不少贫困家庭的男孩,为了生活而“出卖色相”。单纯就卖艺来说,泰国影视圈便有不少人妖明星,而在时尚界(包括选美比赛)、航空界、公关广告界,以及其他的表演艺术、旅游娱乐等场所,甚至是政府部门,凡是能混得不错的人妖,收入也都在平均水平之上。
当然,成为人妖也是有代价的。不少人妖其实并未进行真正的进行外科手术(泰国法律亦规定,若没经过多重严格的心理评估,医生擅自做变性手术是犯法的),因此纯粹因为赚钱诱因而成为人妖者,多半透过长期服用雌性激素、整形、丰胸,加上化妆打扮等来维持女性的特征与外貌,但长期服用激素多少不利于健康。不过网路上传言什么人妖活不过40 岁,倒是太过于夸张的说法。实际情况是,人妖的平均寿命虽比一般人略短,但也未必就全然是雌性激素的影响,更可能是因为饮食(饮酒)习惯、烟瘾、长期作息不正常(例如秀场大多开在半夜)等其他因素导致。
说到底,不管是人妖、变性人,或其他不同于主流的性别取向,只要是自愿而为之,社会也能够容忍,其实无需大惊小怪,这不过是一种身份认同,或者仅是一个工作,平常心看待即可。在泰国,各种岗位上其实都能遇到人妖,并不如某些夸张新闻报导所称,人妖都跟色情产业有关,只会陪酒卖身,或是强行骚扰路过的观光客之类。更多的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基于她个人或家庭的原因,而选择以人妖的身份闯荡社会。如同上述,她可以是电影明星、政府职员、酒吧老板,也可以是老师、出租车司机或是街边小贩。
再说了,回归到性别学的讨论,一个人在生理性别、外貌、性取向、性别认同这四块,除了生理性别较难改变之外,基本上本来就应该有权利自己做主,相信越是拥抱进步价值的社会,也应当对此有越高的包容度。若由此观之,不得不说泰国其实真的还蛮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