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先因美国,后因苏联,东盟五国与中国断交,破局就在1970年代

东盟旗帜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东南亚许多国家曾是中国的藩属国,或与中国保持着良好亲密的关系。但自近代西方入侵以来,东南亚各国先后成为西方列强的海外殖民地,被迫从中国的“天朝”体制之下剥离出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冷战格局的出现导致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尤其是东盟的五个创始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出现断裂情况。而这一切,直到1970年代才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东盟的成立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1967年8月,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五个国家于泰国曼谷举行五国会谈,共同决定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今天为我们熟知的东盟。东盟的五个创始国虽就单个来看实力并不突出,但由于东盟各国大多是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故东盟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不容小觑。

最初的东盟五国


就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几年里,可以用“恶劣”两字形容。尽管东南亚各国大多与中国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渊源,也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但受冷战两极格局的影响,东盟五国又大多受美国的直接影响,所以东盟国家将中国视作“共产主义”威胁,对中国十分不信任。甚至在1967年东盟成立的两个月之后,东盟五国中唯一与中国保持外交联系的印度尼西亚宣布与中国断交。

印度尼西亚国旗


直至1970年代初,东盟五国与中国的关系并不算好,甚至可以说相当差劲。但是,世界格局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与新局势。我们都知道自1960年代开始,中苏之间出现种种裂痕,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与此同时,苏联对美国形成强大攻势,美国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呈防御姿态。尤其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之后,苏联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苏联一方面希望东盟各国由亲美转向反美,另一方面也企图通过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在短短的几年内,中美苏三国之间的外交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美关系开始趋于和缓,东盟各国也在苏联的逼迫下,开始调整与中国之间的外交联系。

越南战争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起步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便十分重视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往来。1955年的万隆会议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大外交盛事,作为外交团负责人的周恩来总理将大国外交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在这次会议上经由中国提出的。但由于冷战影响,中国自1950年代之后一直未能与东南亚各国在外交层面取得更多进展。

万隆会议


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启了中美邦交正常化的第一步。

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宣布正式建交。

外交层面接连取得三项巨大成就,为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提供了绝佳时机。1972年7月,东盟各国在外长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打破以往与中国的外交僵局,争取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

尼克松访华


东盟五国中的马来西亚,率先对中国表现出积极的外交态度,1971年,马来西亚即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过程中投出宝贵一票。1972年11月,马来西亚总理派出高级代表团访问中国,代表团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对于马来西亚提出的种种外交疑问,周恩来予以真诚回答,他简单直接的表态使马来西亚最终放下顾虑,于1973年间正式开展与中国建交的谈判活动。

1974年5月28日,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正式访问中国,此时周恩来总理身体状态已不算太好,但他还是亲自举办欢迎晚宴。两位领导人之间开诚布公的交谈促成了两国的建交,5月31日,周恩来总理与拉扎克正式签订中马建交公报。可以说,中马两国的建交意味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外交往来有了根本性的突破,马来西亚是东盟的创建国之一,中马建交意味着亚太地区自冷战爆发以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时代。

中马建交


三、外交上的一个个突破

伴随着中美、中日与中马之间外交关系的恢复,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外交来往也如同踏上了快车道一般飞速前进。1972年2月,菲律宾总统派出代表访问中国,周恩来在会见菲律宾代表时提出中国愿意同菲律宾恢复外交往来。同年,中菲之间的贸易数额达6000多万美元,政治推动经济往来,经济往来反过来助推政治与外交层面的发展。

1974年9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作为总统特别代表前往中国进行访问,此时的周恩来尚在医院进行治疗,但他出于中国外交考虑,依然与马科斯夫人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会谈。此次会谈的关键是菲律宾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周恩来在会晤中既坚持这一原则,又采取了灵活的态度,承认并且认同菲律宾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往来,这极大打消了与台湾有着密切经贸往来的菲律宾一方的顾虑。1975年6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正式访华,9日,两国签署中菲联合公报,向全世界宣布中菲两国正式建交。

时任菲律宾总统马科斯


正如中美之间的外交破冰是由“兵乓球”开始的那样,中国与泰国之间外交关系的恢复也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1972年,亚洲兵乓球锦标赛于北京举办,泰国高级官员巴实以乒乓球顾问的身份一同来到北京,并得到周恩来的会见。1973年8月,泰国派羽毛球队来华访问,泰国外交部官员也随同羽毛球队来到北京,与中国外交部官员进行会谈。像这样中小规模的泰国外交访问团还有很多,大多以羽毛球、乒乓球或者贸易代表团的名义来到北京,与中国政府展开各方面的谈判。也正是在这一轮轮的外交谈判中,中泰关系一步步得以深化。1975年6月,泰国众议院议长巴实访问中国,还是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周总理向巴实作出承诺,无论中国如何发达,都不会在世界上称霸,会尽最大可能保持东南亚地区的和平,7月,中泰两国宣布建交。

70年代的泰国一角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建交,虽未直接促成中国与新加坡的建交,但新加坡也开始改变之前的对华态度,开始与中国建立起正向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中国的关系。1975年9月,中国正式承认东盟组织,东盟也正式宣布放弃之前的包围与孤立中国的各种政策条约。1990年,中国与新加坡建立外交关系,同年,中国恢复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外交关系,至此中国与东盟五国全部建立了外交联系。尽管此时周恩来总理已经去世10余年,但正是他在1970年代做出的巨大努力,才有力促成了中国在1970年代的外交突破。

文史君说

1970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外交上取得巨大突破的十年。尽管我们都知道这一时期周恩来总理已经身患重病,但他却依旧坚持亲自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使团或领导人进行直接会谈,以确保外交谈判取得最佳效果。今天的中国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已建立起外交关系,但我们却不能忘怀,正是几十年前这一代中国外交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外交成就。

参考文献

潘敬国、张颖:《周恩来与中国同东盟国家关系的开启》,《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5期。

秦艳峰、喻常森:《20世纪70年代中马建交的背景与意义》,《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